很长一段时间我总是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到底什么才叫做懂事?
直到看了电影《狗十三》我才明白,父母口中的懂事到底是怎么回事。
电影主人公是13岁的女孩李玩,她是单亲家庭里的孩子,从小被爷爷奶奶带大。
爷爷奶奶看似很爱孙女,但却不知道李玩一喝牛奶就吐。
在拥有了大孙子后说:
“李玩的名字是取着玩的,这个娃娃的名字要好好取。”
李玩很喜欢物理,但是李玩的父亲却不顾女儿的个人意愿,强行让她参与并不感兴趣的英语小组。
李玩不开心地跑走,父亲在后面大喊:
“等你大了,你就知道你爸这是为谁好。”
后来,为了缓解父女之间的关系,父亲送了李玩一只狗。
虽然李玩并不是很喜欢,可看着小狗半夜在纸箱里叫唤,还是决定养它,并给它起了个名字“爱因斯坦”。
当李玩喜欢上这只狗,开始试着去爱它的时候,狗却被爷爷弄丢了。
李玩发现后,发了疯似的寻找爱因斯坦。
而家人在狗丢了之后,并不是第一时间帮忙找狗,而是想着如何把事情敷衍过去。
李玩的后妈买了一条一模一样的狗,说这是她的爱因斯坦,所有的大人开始自欺欺人。
李玩拒绝接受这样的谎言,哭着说:
“我不是非要一只狗。”
她想要什么?
她想要的是家人的一句道歉,家人对这件事的重视,家人合适的安慰。
可没有人愿意知道李玩想要什么,他们就只愿意给自己想给的。
这让我想起了之前看过的短片《妈妈的遥控器》。
初中生小伟的妈妈,有一个遥控器,能够随意遥控儿子的人生。
她逼迫小伟上补习班,吃不爱吃的苦瓜,让小伟做一切她觉得好的事情。
只要有让她不满意的地方,妈妈就会按下遥控器,重复这一天,直到小伟做的让她满意为止。
小伟在这种逼迫下选择了自杀。
可因为遥控器的存在,连自杀都变得那么不容易。
死了无数次,都被妈妈一键还原到前一天。
被折磨的不成样子的小伟,最后选择了妥协,变得懂事起来,最终乖乖走上了妈妈安排的道路。
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然后去相亲。
短片中的小伟懂事了,电影中的李玩也是。
因为丢狗,家里被李玩闹得鸡飞狗跳,最终李玩得到的是爸爸的一顿暴打。
暴打过后,李玩道了歉,爸爸拉着女儿坐在自己腿上,说:
“爸打你是因为爸爱你。”
从那以后,李玩学会了懂事。
她接受了那只名叫爱因斯坦的狗;
她开始强忍恶心咽下从不喝的牛奶;
她开始不任性,不为整个家“添堵”。
懂事到了什么地步呢?
在父亲安排的酒局上,父亲的朋友为李玩点了份红烧狗肉。
当所有人都沉默,以为李玩不会吃的时候,李玩为了父亲的面子,还是笑了笑说了句:“谢谢叔叔”,便举起了筷子。
那一刻,那个身上长满刺的李玩,真的死了。
在经历了大人们以爱之名的暴力雕琢后,李玩也变成了大人眼中那个懂事的孩子。
李玩的父亲是很多人的父亲,他们只会告诉你“你要懂事”“你要有出息”“你要好好学习”。
可是他们却从来没有说过:“你要高兴。”
他们只会简单地判断孩子做的是对还是错。
他们从来不会过问为什么你喜欢物理,不喜欢英语?
为什么狗狗会起名叫做“爱因斯坦”?
那只狗对你来说真的很重要吗?
他们从来没有想过用爱去解决问题,他们用的是秩序。
所有不懂秩序的孩子,最终会在他们“懂事式”的家庭教育下,变成懂事的孩子。
努力学习英文,努力学会迎合大人的喜怒哀乐,努力配合成人世界的表演。
这种懂事剥夺了孩子身上的天真。
孩子只能过早地注重他人的感受,用成人世界的道理权衡利弊,丧失了他们本该有的人格。
《奇葩说》的选手奶茶,在一期节目中讲了自己的故事。
奶茶原本也是个喜欢撒娇的孩子,可是父母感情不好,在成长的过程中,他渐渐地学会了不吵不闹不惹麻烦。
父亲再婚后,给他买了一双新球鞋。
他其实不想要,可他知道如果他不收,父亲就会不高兴,便讨好般的同意了。
为了让父亲高兴,他还说:“这个阿姨不错。”
可奶茶的真实想法是这样吗?
不是的。
他不喜欢这个新妈妈,他也不想融入新的家庭,因为他本能的害怕,可是这样本能的反应已经被叫做“成长”的东西磨平。
现在的奶茶学会了收起自己身上的刺,学会了察言观色,因为他怕别人不高兴,怕别人觉得他不懂事。
成为一个懂事的好孩子,代价真的很大。
我并不想指责那些父母,因为你只有长大了才发现,成人的世界,同样有苦楚,有着自己的无奈。
就和电影《狗十三》其中的一张海报一样。
海报中的父亲,手里拿着工具,为原本彩色的女儿涂上灰色的漆,让她成为和自己一样的人。
但这样的雕刻,或许不是父亲所愿意的,因为他的肩膀和手臂,同样也被其他的手操控着。
这些手或许是父亲的父亲,或许是这个社会,他只能机械而无意识的将这种“控制”,施加在自己的下一代身上。
电影中,有一个这样的情节,李玩问父亲:“你和我妈是怎么开始的?”
父亲开始嚎啕大哭。
他努力捂住李玩的眼睛,不想让她看到自己狼狈的样子。
或许父亲也曾像李玩一样天真,像李玩一样浑身长满刺。
可是生活也让他褪去了锋芒,学会了用功利换下爱好,用敷衍换掉真诚。
可因为父母有苦衷就该原谅吗?
不。
很多时候完全可以好好说话,为什么非要选择暴力呢?
明明可以多问一句,为什么要给孩子强加上自己的想法呢?
该说对不起的时候,为什么要保持沉默呢?
谁都是第一次当家长,孩子苛求的从来不是一个完美的家长,他们想要的只是理解、支援、以及平等的爱。
蔡康永说过这样一段话:
“对孩子来说,最珍贵的就是,给他们一个理想的成长环境,让他成为自己,而不是变成我们想要他成为的人。”
成长是一个残酷的过程,当别人告诉你“你长大了”的时候,你就会明白,让自己成为大人的代价,有多大。
但无论如何,请不要忘记,我们原来是怎样的小孩。
当然更不能忘记,我们曾经期待长成怎样的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