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家同
春暖花开时节,我与友人结伴成行,去往心慕已久的扬州。
“梦里江南是折不断的柳,烟花三月是喝不完的酒,等到那孤帆远影碧空尽,才知道思念总比那西湖瘦……”一曲优美动人的《烟花三月》,将我和友人带进了历史文化名城——扬州。
扬州,地处江苏省中部,南临滔滔的长江,东依静静的京杭大运河,扬州的名称,最早见于《尚书·禹贡》“淮海维扬州”。其由来是因“州界多水,水扬波”,遂以“扬”为州名。扬州城始建于2400余年前的春秋时期,灿烂的历史文化给扬州留下了大量的名胜古迹和丰富的旅游资源。
曾记得现代著名作家、散文家朱自清先生在《扬州的夏日》中写道:“扬州从隋炀帝以来,是诗人文士所称道的地方:称道得久了,一般人便也随声附和起来。直到现在,你若向人提起扬州这个名字,他会点或摇头说:‘好地方,好地方’。”置身扬州,的确让人感到处处风景如画,美不胜收。友人说与这相比还有更让人动心的吗?我说是有的,能与此相媲美的非扬州的佳肴美点莫属。
提到杨州的佳肴美点,最先浮现在人眼前的应该是细如毛发的大煮干丝,晶莹剔透的翡翠烧卖,皮薄如纸,卤汁满溢的蟹黄小笼,洁白如雪、松软适口的三丁包、五丁包,还有那诱人的千层油糕、扬州蛋炒饭、糕米烧卖……
扬州有句俗语:早响皮包水,下晚水包皮。这早响的皮包水就是小笼包子,也称汤包,而在汤包中算得上品便是蟹黄的,“轻轻提,开个窗,先喝汤”到嘴里便是浓郁的厚重的蟹鲜……但外地人知道最多的还是富春的包子。
有位当地餐馆厨师朋友介绍说,包子同汤包是不同的,汤包的皮晶莹剔透,本着越薄越好的原则,透过薄薄的皮能看见里面汤汁,开后汤汁鲜美,面皮滑爽……此为极品。包子较汤包而言就不珍贵了,但包子做得好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第一步,面要发的好,面要松软但不缺筋道。馅要调好,馅好不好就要看馅的稀稠度,不要以为用料讲究、不掺水就好,稠了汤汁少,包子的面皮干涩,要是调稀了,就成了厚皮的汤包,也不好。做包子特有讲究,褶子要多,包子才好看,收口要适度,小口不利于蒸透馅料,大一点的就会让汤汤水水溢出来。对于最后一步蒸,讲究是在下面隔着蒸笼的水和蒸的时间,水多时间长就要烂皮,水少时间短,就蒸不熟……有经验的师傅在蒸的时候讲究不开笼,一次性完成,其实就是保证了一个恒温,蒸得比较透……
扬州的小笼点心,肉馅儿的,蟹肉馅儿的,笋肉馅儿的且不用说,最可口的是菜包子菜烧卖,还有干菜包子。菜选那最嫩的,剁成泥,加一点儿糖一点油,蒸得白生生的,热腾腾的,到口轻松地化去留下一丝儿余味。干菜也是切碎,也是加一点儿糖和油,燥湿恰到好处;细细地咬嚼,可以嚼出一点橄榄般的回味来。这么着每样吃点儿也并不太多。要是有饭局,还尽可以从容地去。但是要老资格的茶客才能这样有分寸;偶尔上一回茶馆的本地人外地人,却总忍不住狼吞虎咽,到了儿捧着肚子走出。
漫步在扬州的小巷街头,漫步在柳叶飘逸的古城河旁,你就会发现许多经营扬州早点的著名馆子,这些馆子一般都具有较长的历史和一定的名气,所经营的早点种类琳琅满目、让人垂涎三尺,有坐落在扬州国庆路小巷中的百年老店:扬州富春茶社,经营早点品种有三丁包、五丁包、千层油糕、翡翠烧卖、蟹黄汤包、蟹黄包子、细沙包子、月牙蒸饺、双麻酥饼、扬州煨面等等;坐落在盐阜路古运河旁的冶春茶社,其所经营的野鸭包子、笋肉蒸饺、糯米烧卖、徽州饼也独具特色;扬州的共和春又是一家百年老店,其经营的早点如锅贴、虾籽饺面、水晶麻团、青菜锅饼、双麻酥饼、四喜汤团在扬州如雷贯耳,家喻户晓。每天早上从五点到上午十点这些茶社、馆子门前始终是车水马龙、人流如潮,扬州人争先恐后地进入,品味着大煮干丝的鲜美、品味着三丁包的喧软、品味着糯米烧卖的浓香、品味着饺子饺面的润韧……哈哈,扬州人愿意将自己的宝贵时间花在这一天一次的各式早点上,这是精神的依托,更是人生享受!
吃在扬州,飘香四逸的扬州早点,令人回味而又魂牵梦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