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烈的孤独感,或许多少能解释“素炮”和“挂睡”这类需求存在的心理动因。
第一次听到“素炮”一词时我为之一震,难道成年人世界里的性生活都已经开始有荤素之分了?它的意思可以这样理解:不发生实质的肉体关系,只是抱在一起互相取暖的睡觉。
事实上,网络上俗称的“素炮”形式,在日本早就十分流行。日本的性产业种类繁多,很多服务例如倾听、聊天、拥抱等被称为情色“软风俗”,其中也包括“素炮”服务,它的正式名字叫“添い寝”,翻译过来字面意思即“陪伴入眠”,这类服务按照时长来收取费用。这个服务深受许多年轻人的喜欢,忙碌一天,靠在一个小姐姐的腿上踏踏实实睡一觉,就像花钱去做按摩一样。
《小偷家族》剧照
在西方社会,“陪伴入眠”的形式被使用于抑郁症和社交恐惧症患者的身上,它有另一个专业的医学词汇叫“拥抱疗法”。亚利桑那大学教授弗洛伊德在研究亲密情感将近二十年后认为,“无论是语言还是文字交流都无法替代肢体上的接触,而且当感情通过触摸的方式进行传递时,这确实会对健康产生一定的好处。”国外有一个网站Cuddlist.com专门培养拥抱治疗师,这已经成为了西方社会一个职业选择。
阿狸出生于96年,她现在在睡觉前有一个习惯——“连麦睡觉”又叫“挂睡”。通过线上的社交平台,和一个陌生人连麦,可以聊天,也可以不聊,不挂断连线,可以听着对方的声音一起入睡。长夜漫漫里营造出一种特定的陪伴氛围。这种在网上“挂睡”的方式在年轻人中十分流行,有一款叫soul的软件活跃用户达到1382万,其中90后、00后是它的主流用户。陪伴入睡,已经成为了年轻人的新型社交方式。
我十分好奇,像阿狸这样的年轻人,既然如此渴望有人陪伴、倾听,何必要采用“挂睡”的形式互相安慰,在现实生活中找一个伴侣不就解决了吗?她说,“现实中的伴侣关系有太多的牵盼,尤其是像我这样刚刚大学毕业自己生活都还不够稳定,我不想像我的父母辈那样,还没有搞清楚自己要什么,就要为了迁就另一个人而浪费寻找自我的时间。”
插图:老牛
阿狸的回答其实很具有代表性,这是属于他们这代人特有的对亲密关系的谨慎。近两年,关于中国90后是否已经成为了“无性一代”的数据层出不穷。根据相关调查统计,90后有超过42%的人基本没有性生活。调查显示,曾用性玩具来解决需求的,85后占有46.31%,90后为38.66%,到95后则降至29.66%。
中国社会正在步日本社会的后尘,从一个欲望世代过渡到无欲世代。“无欲世代”这个词汇最早流行于互联网,之后逐渐被社会广泛接受并使用。这个群体大致出生于1987年至千禧年前后,他们与网络共同成长,成人后人际关系简单,缺乏野心,对任何事物都没有过多的期待,对恋爱和“性”持消极态度。其形成的原因和背景,日本的学者们早已做过非常深入的研究,其中最有名的是来自日本经济学家大前研一撰写的《低欲望社会》。
日本社会学家高桥征仁曾经提出过一个“无欲世代”的风险理论。他认为当代青年在做决定之前,首先思考的不是行动带来的积极效用,而是对随之产生的消极结果更为敏感和关注。所以在面临结婚和恋爱时,他们首先考虑的是一旦开始“新”的生活即将导致现有“生活状况”的改变,而这意味一个巨大的风险。他们宁愿通过自我管理、减少与人交往、不愿维持人情交际、消极对待婚恋的方式来降低风险。
像阿狸这样的年轻人很多,他们或主动或被动地放弃了“性”生活,并不意味着他们对所有亲密关系秉承了放弃原则,只不过在他们看来,“亲密关系”的类型已经被切换成了一种全新的模式。
插图:老牛
阿狸介绍了一个曾经“挂睡”过几次的朋友跟我聊,那个男孩后来成了她在虚拟世界中的朋友,他们双方秉持的原则是不见面、不打探现实世界的真实身份。男孩告诉我,他原来患有特别严重的睡眠障碍,整宿整宿的睡不着,吃过褪黑素和安眠药,看过心理医生,后来一个认识的朋友推荐他可以在社交平台上找陌生人一起“挂睡”,第一次聊着聊着竟然泛起了迷糊,是极好的催眠神器。
“后来我觉得我的失眠可能来自无法排解的焦虑感和孤独感,但也不能为了有人陪伴就不负责任地进入到一段亲密关系里。”我接着问他,你是男生,是否能接受“素炮”?他说,这个听上去和“挂睡”的心理诉求差不多,但实操好像是个问题,线下见面陪伴睡觉有安全的隐患。
强烈的孤独感,或许多少能解释“素炮”和“挂睡”这类需求存在的心理动因。与网络共同成长起来的“无欲世代”比任何一代人都更加期待从他人身上收获亲密的信任和安全感。看似眼花缭乱的社交媒体中,我们通过点赞、评论、发表观点获得他人的认可,然而并不意味人类已经通过科技的发展完全解决了和外界的连接。精神上的交流需求和现状的矛盾,让这一届年轻人陷入到更大的焦虑中。
我想起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提出的认知失调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总是在寻求自身认知、行为间的平衡,为了消除不平衡的负面情绪,我们会逐渐调整和改变自己的认知与行为,达到两者的协调统一。而现实中,年轻人婚恋成本越来越高,工作越来越繁忙,然而对精神交流的渴慕与身体的陪伴需求之间的不平衡,使得他们不得不将“寻找伴侣”和“寻找陪伴”两者分开处理。
尽管如此,“素炮”在网络上的争议依旧不断。其中最让人担心的是,在没有任何监管的情况下,个体之间所谓的“素炮”约会真的安全吗?这是否会成为某些不法分子的骗局?这些来自安全层面的担忧不无道理。在东西方社会,无论是叫 “素炮”也罢,“陪伴入眠”也好,叫法虽然不同,但它们存在的原因都指向了人类更深层情感的需求——摆脱孤独,寻找认同与安全感。
(本文作者:卡生,文章来源:三联生活周刊,ID:lifew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