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评:公共治理需要公共话语,不能让群众失声

近期,河南等地遭遇强降水天气,汛情牵动人心;南京等地接连出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疫情牵动人心。面对汛情、疫情,各地努力应对处置,成效有目共睹。

然而也出现了一些令人不解的现象,值得深思。比如,有网友反映,应对公共事件过程中,一些地方的官方公号平台和微博账号关闭互动功能,公众的疑惑无处可询,诉求无处能解。这应该引起高度关注!

公共事件之下,尤其需要各方信息充分而畅通的流动。这对于群策群力、共克时艰至关重要。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真伪莫辨的传言,甚至还会有人造谣、传谣带节奏。越是这样,越需要官方权威信息及时激浊扬清、去伪存真。官方信息平台一刀切地关闭互动功能,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毕竟,没有信息沟通,只会导致信息闭塞、人心拥堵;群众民意无所适从,舆情危机就难以避免,公信力也难以建立。这对于凝聚民智民力,无益;对于应对处置公共事件,无助;对于早日战胜险困,无效。

民意是最好的尺子。特别是,群众有哪些困难、哪些意见、哪些建议,都应该是公共治理的“优质资源”,应该建立并敞开合理多元的沟通渠道。从这个意义上说,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忧所患,才能有的放矢地制定政策,以便更精准地纾民之所困、解民之所难,决不能出现闭耳塞听的情况。在互联网时代,更需要走好网上群众路线,从线上和云端发现群众痛点,进而推动社会治理更上一层楼。这已经是人们早已形成的共识,也是早已被无数实践证明了的事实。

公共治理,不该怕有民声民怨,就怕不听或假装听不到这些声音。老百姓说什么、谈什么,是不是高兴、满意,有没有困惑、困扰,既是对阶段性治理成效的一种评价,又是持续改进治理的重要契机。假设,面对质疑声就堵耳朵、面对问答题就交白卷、面对小困难就躲着走,那么接踵而至的,必定是一个又一个积累而成的大难题,卷面上也只能打零分。实践启示人们,公共治理需要公共话语,不能让群众失声,更不能让治理者失聪。

现代治理,是开放治理、智慧治理。重要的不是会不会出现舆情,而是如何更好地面对舆论声音;关键的不是能不能关闭评论区,而是如何善意地回应评论、回答所问;要紧的不是会不会偏听偏信,而是面对谣言、传言、质问时,能不能及时用实际行动以正视听。面对民之所思、众之所盼,必须敢于抓住矛盾、勇于直面考验、善于驾驭风险,才能化危为机、从容以对。

无论是抗洪防汛还是防控疫情,或是未来面对改革发展路上的其他风险挑战,公共治理只有公开以对,才不会酿出公共危机;也只有在促进表达、广开言路中回应关切,才能提升社会能见度、提高权力可信度。惟其如此,就能把更多人力智力汇聚到推动发展的正轨上来,就能在化被动为主动中行稳致远、乘势而上!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顶一下 (0
踩一下 (0
上一篇: 高尔基:鹰之歌
下一篇: 中纪委评论之窗:禄口机场若及时认真落实举措,又何以轻易失守?

评论区

表情

共条评论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访问本站!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