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人很慢热,请你多见谅。”

我从小就很慢热。

二分亲昵,三分疏远,五分沉默。

读书时女孩儿们结伴,吃完零食逛操场,只有我垂手站在旁边,坐也别扭走也尴尬;

等到上大学找工作,从未主动找老师闲聊,和领导唠嗑,第一印象都是“不爱攀谈”;

“害怕接电话,害怕面对面聊天,害怕突如其来套近乎。”

在杂志社跑采访,工作半个月,和同事依然是点头之交。偶尔茶水间闲聊,生怕变成话题终结者,吃饭也独来独往;

和小伙伴约好去K歌,前2小时30分拘谨得很,闷在角落里玩手机;等拿起话筒准备开嗓子,刚好散场时间到。

那些“局外人”般的瞬间,是看似不经意间甩出的一记冷拳。我越是在意,就越会退避。

碰上不熟之人,难免被贴上标签,此人真内向;但若认识久了,保准又是另一番模样——开始冷冰冰,熟了话痨精。

大概在好友眼中、爸妈心里,我每天嘴嘚吧嘚的,一刻也不消停。

如果可以,谁愿意端着啊。

巴不得在每个场合,每次相处,都能打破那层膈应,随心所欲做自己。

学生时期不是没自怨过。

无奈该速热时总会冷场,该解释总被误解,该抓着机会总想绕着走。

哪怕心里挺想要,总是习惯性拱手相让。

——“这项目挺有挑战,你要不要试试?”

——“…还是算了吧…我好像不太擅长。”

——“这次同学会你去吗?咱俩一起去。”

——“不去了不去了,我这两天有急事。”

更多时候,宁愿一个人宅在家里看书散步,也不愿意集体出动,充当背景板般的小透明;

感情上也慢半拍。想想,看看,再了解了解,却抵不过各自时空里的时间差。人家跑远了,仍愣在原地。

抛开性格作祟,慢热之人最缺少的,或许是“确信感”。

我不敢断定这样普通的我,你会乍见之欢久处不厌;

我不想尝试主动开口的尬聊,生怕热脸去贴冷屁股。

既然如此,不如再观望一下。就像木匣子里的空白纸笺,唯有落笔满纸信,再交付于手上。

此时的“慢热”,便有了真伪之分。

似乎披着这层罩衣,就能心安理得去逃避,去畏难,去藏好底牌。

直到包裹成一个透明的茧,把外界都隔绝。

很庆幸,身边朋友大多是自来熟。

他们性格外放,乐于插科打诨,喜欢表达和分享。聚会、交际、出游,人再多,面孔再生,也绝少冷场。

上周和怀左学长一起吃饭。

他是那种嘴皮子麻溜,跟谁都相聊甚欢的乐天派。说说近况,谈谈心事,便跟他诉苦,“我实在不会跟外界打交道…”

学长笑眯眼,逗我,“你别太在意人设,放松点,这不挺好吗?”

想来也是。性格无所谓对错,优缺点总是难判。不论什么事情,不妨先走一步试试,再谈自己合不合适。

如果刚刚好,所见之人和所做之事,让你想要靠近一点点,就请跳出舒适区,交付自己的自卑和胆怯;

如果很反感,也别强迫自己扭转性格;别用“急功近利”为代价去钻营社交,别昧心学习那些阿谀奉承的话术。

“道不同,吃多少顿饭也是不同的人,何必为自己的神游而愧疚。”

包括现在,和小伙伴们结缘,多以文字为媒。

他和她,未必在现实中喜欢约饭喝酒侃大山,却能把时间拿来玩摄影,写小说,拍剧情短片,各有各的圈子和寄托。

有时聊天也会搓手,不知如何继续,像是一台老式旧电脑,时不时会卡机。但知道有人懂有人伴,总归很心安。

“你只有做好自己,所结识的好友,才能无需繁杂礼仪来维系。因为能从对方眼神中,先看到自己。”

所以啊,慢热没什么不好。但请别逃避与旁观。学不会巧舌和圆滑,真诚相待也胜过一切套路。

比起一味抱怨,为什么有那么多推不掉的社交局?为什么融入不了他们的关注圈?

不如按照自己的步调,心之所倚处,顺应时间轨迹,该来的总会来。

若不擅长面聊,那就做个倾听者;若不习惯热络,那就专注于手头事。

既然性格硬拗不了,何必强求自己八面玲珑心?

就像《志明与春娇》里那句台词,“有些事不用在一天之内做完的,我们又不赶时间。”

慢热如你,也可拥有快意人生。

(本文作者:小灯泡儿,微信公众号:大樱桃与小灯泡,ID:iamcherry2016)


顶一下 (124
踩一下 (12
上一篇: 常思己过,不论人非
下一篇: 好的关系,都自带分寸感

评论区

表情

共条评论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访问本站!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