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过年越来越近了。我非但没有喜悦之情,反而对过年生出丝丝怯意。完全没有了小时候对过年的盼望和欢喜。对过年的盼望和喜欢,变成了留在心中的回忆。闲暇时这些回忆翻出来慢慢品味,仍然会感到无穷的乐趣。
小时候家里很穷。不止是我们家穷,全村的人好像都很穷。可是每逢过年,老人,大人和孩子都开心。大家都很喜欢过年,老人和大人喜欢过年,是因为过年这段时间比较清闲,生活条件又比平时好了许多,是一年当中难得的幸福时光,他们喜欢并享受着。孩子们喜欢过年的理由,只有孩子们自己最清楚。有些大人猜得出,有些大人永远也猜不出。这些属于孩子们的理由对大人来说都过于简单或复杂。从对过年有记忆开始,哥哥和我都很喜欢过年,也盼望过年,这个年刚过完,就会盼望下一个年的到来,巴不得天天过年,因为新衣服,糖果、年糕、花馒头、肉丸子……还有鞭炮和玩具,在那个年代,这些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还属于奢侈品。尽管过年不一定会有新衣服,玩具在很多时候更只是想想而已。但哥哥和我对过年的喜欢之情却是只增不减。
在我们的家乡,过年主要过元旦、过小年、过大年,过元宵节四个节日,过大年又分为除夕和初一。元旦,也就是“阳历年”,在这一天,大部分人家会做一顿像样的晚饭,有足够的肉吃,至少对孩子们来说,是这样的。家境稍微好点的人家,在这一天还会放一支鞭炮或是几个炮仗,吃过晚饭,村里偶尔会响起鞭炮或炮仗的声音,我们家很少在这一天放鞭炮,如果知道要放鞭炮,哥哥就会特别高兴,远远比晚上有肉吃高兴的多。他早早的把鞭炮拿出来,打开包装,左看看右数数,趁父母不注意,慌忙解下几个装在兜里,如果被父母看了,哥哥就说,鞭炮线缠的不紧,掉下来了,然后很认真的绑回去。晚饭刚开始吃,哥哥就问,可以放鞭炮了吗,直问到父母答应了,哥哥立即拿起鞭炮到院子里点起。等鞭炮响完,才回到饭桌前接着吃饭;如果有幸解的几个鞭炮,就会在院子里大声对我们说,他吃饱了,出去玩一会。等他出去找几个小伙伴把那几个鞭炮放了,回家后说肚子有点饿。元旦过的简单,却是过年之始。还是孩子的我们,得到一个明确信号,那就是快过大年了。孩子们也就是从这天开始天天盼望着大年的到来。
进了腊月,村里逐渐有了过年的气氛,家家户户开始张罗起年来,年的氛围日益浓厚。等到了腊八,喝了腊八粥,更是感觉到离过年越来越近了,彷佛就在明天。有首“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的民谣,真实的反映了那时候过年的情境。但吃,不是对孩子最有吸引力的,特别是男孩子,对鞭炮好像都很痴迷,见了鞭炮就像蚊子见了血一样。如果村里什么地方有一声两声的鞭炮响起,那么很快就会聚集一帮孩子,赶来的孩子们急于探知是谁在有鞭炮,如果这个小伙伴身上还有几个鞭炮的话,其他人或试图拿别的东西交换或帮着出谋划策一起把鞭炮放完,等鞭炮的烟雾和火药味在空气中完全消失后,大家还意犹未尽,恋恋不舍各自离去。到了小年这天。家家户户的烟囱里早早的就冒起了烟,走在村里的路上,一路都是肉香味。到了晚上,家家灯火通明,一般都会放一支鞭炮来庆祝。买了新衣服的孩子,也会在这一天,被父母特许穿着新衣服“试穿”一天。穿上新衣服的孩子,迫不及待的冲出了家门。在路上,如果有人说,吆,买新衣服了。那更是自豪的不得了。我们家的小年有点特别,因为哥哥是在腊月二十三出生的,我们家每个小年早上都会煮鸡蛋,算是给哥哥过生日,在这一天,哥哥也总能够幸运的解下一些鞭炮。偶尔我跟着他去玩,他成了主角,七八个小伙伴们围在他的身边,他们一起想着花样把鞭炮一个个放完,回味下刚才那几个鞭炮精彩,然后商量着下次有了鞭炮该怎么玩。
从小年这天开始,家家户户进入了忙年的节奏,就像民谣里唱的“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白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除夕的饺子年年有;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去拜年”,人们忙着并快乐着。还有就是,腊月正月,孩子一般不会挨打,所以我们总是玩的比较尽兴,而又不用担心回家挨骂挨打。快乐的时间,总是感觉走的快些。从小年到大年三十这几天,时间好像是在跳着走,天总是亮的慢,黑的快。
大年三十这天要孩子们也忙了去来。贴春联挂灯笼、上山上坟(祭祖),到了晚上包饺子守岁。人们早早的起了床。把写好或是买来的春联,一起贴上,贴好春联后,带着备好的祭祖用品,一般有鸡鸭鱼肉,酒、馒头,纸钱和水果等“上坟”,意思是过年了,给祖宗送钱送酒送吃的,告诉他们在“那边”把年过好,同时保佑子孙昌隆。走在路上,家家户户贴的春把村庄装扮的一片中国红,一排排过门钱轻轻的在风中摆动,显的美丽而又喜庆。到了坟前,把鸡鸭鱼肉、酒、馒头,水果摆上,奠酒一般为三次,和祖宗“聊聊天”,来年有什么心愿也会讲出来,希望老祖宗保佑自己实现愿望。然后站在旁边等个十几分钟,就把纸钱烧了,我记得有一年风刮的很大,山上到处飘满了未燃尽的烧纸,但在我们家祖坟烧的纸钱却没有到处乱飞,燃烧的很透。父亲说,是我们老祖宗把钱全部收去了。烧完纸钱燃放一支鞭炮,就收拾东西磕头“告别”,并在下山的过程中要回两次头,意思是劝他们回去,避免祖宗的魂灵跟到家里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贪玩的孩子有时候在坟地旁边的草梁子上放火烧野草玩,兴许还能发现一两只烧熟的蚂蚱。孩子们会拿到大人面前分享自己的意外收获,一边吃一边向大人赞叹着它的美不可言。
从山上下来的时候,已经是华灯初上。在这一天,不等天色全部暗下来,人们便把家里所有的灯都开了,直到年初一天大亮。远远看去,灯火通明的村庄,显得美丽而又安静,走进村里,家家户户面貌焕然一新,就连大街都被打扫的干干净净,满满的中国红到处洋溢着一片喜悦之情。
等到深夜十二点的时候,鞭炮跟约好了似得,几乎同时响起,鞭炮声还没有落地,各家各户的礼花便争相绽放,此起彼落,点缀了夜空,也点缀了村庄,同时也点缀了人们的幸福心情。在家人之间“过年好”的道贺声中,年夜饭开席了。在这顿丰盛的年夜饭里,人们吃出了生活的幸福和甜蜜,吃出了对将来的希望和盼头,吃出了创造美好生活的干劲和信心。吃过年夜饭的孩子们不愿意在家闲着,掂掂兜里拆散的鞭炮,拿出一截香点燃,便跑到街上玩去了。如果遇上下雪,大人又开心又放心,开心的是瑞雪兆丰年,来年收成肯定不错,放心的是不会因为小孩子们到处放鞭炮而引起火灾。下雪了,孩子们更是有的玩,打雪仗,堆雪人,炸雪人,总有孩子们想到的玩法。天亮了,各种各样的雪人在村里堆的到处都是。如果是很长时间没下雨没下雪,空气干燥的话,大人反复叮嘱孩子防范火灾。孩子们远离开村里堆放柴火的地方,就去村旁的小河边溜冰,炸冰。村里的路上,村附近小河边和田地里不时传来单个鞭炮声和孩子们的欢笑声。
五更分二年,一夜连双岁。老人和大人虽然会感叹岁月不饶人,时光催人老,但是看到自己的孩子们一天天长大,个子一年比一年高,身子一年比一年浑实,又觉得他们辛苦和劳累是多么值得。孩子们对增长这一岁,没有感到这对自己有什么改变。那时候满脑子想的。都是玩乐。好不容易天开始亮了起来,孩子们急匆匆的赶回家,嚷着要去拜年了,飞快的穿上想了很久的新衣服,在往外跑之前,往往会被母喊住洗洗脸梳梳头,整理下衣服。
拜年一般从辈分最长年龄最大关系最近的那家开始拜起年来。村里的孩子们按照血缘关系的远近分成若干队伍,在村里浩浩荡荡的串起门来。一起拜年的小伙伴往往并不是平时爱凑在一起的小伙伴,在初一这一天,一个家族的孩子都会凑在一起,而且还非常亲近,因为知道这些人和自己有着脱不了的血缘关系,他们是自己的亲人。父母常说,村里哪个家族大,谁和谁亲,在这一天全都就知道了。拜年队伍到了长辈家里齐声喊“过年好”,如果队伍人数太多,屋里站不下,后面的人只好站在院子里,长辈们从来不肯冷落孩子们,拎起一大包糖果,从对头分到队尾,年龄大点的孩子是不肯接受的,嘴里说着有了,有了。年龄小点的早就眼巴巴的瞅着长辈手里的糖果了,生怕发到自己这里没有了。在拜年过程中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比如少见的糖果和水果,也许,很多孩子喜欢拜年是因为压岁钱,可是我对压岁钱却没什么感情。因为哥哥和我即使收了压岁钱,也不归我们支配。回家要如数上交,所以我的童年,似乎没有压岁钱带来的喜悦。孩子们上午拜完年,下午又成群结队的去玩那百玩不厌的鞭炮去了。在那个玩具还很稀缺的年代,在过大年的时候,孩子们都会有一支小鞭炮拆着玩,一两天“弹药”充足。拜年并不是孩子的专利,除了村里辈分最大的几个人和上了年纪不便于行走的人,其他人都要去给自己的长辈和比自己年长人去拜年。拜年非常有讲究,先是至亲的长辈,接着是五代以内的长辈,然后是好友和邻居。到了至亲的长辈家拜年,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要磕头的,一边磕头一边说,过年好。如果是孩子,就给个小红包;如果是大人,就倒一杯茶水给你。大人们拜年不像孩子们一样喊声过年好,拿到糖果就走人。到了别人家里喝杯茶水,聊聊家常什么的,大人们拜年会持续到下午或者晚上。拜年的人在村里的路上遇见,都会主动的打招呼“过年好”,另一方也会以“过年好”回应。而这种招呼会持续到正月十五。时至今日,回老家过年听到“过年好”这样的拜年,仍然感觉到顺耳动听。
初二到十五这段时间,是走亲访友的阶段,认识或熟悉的人年后第一次见面也是一句“过年好”。如果是年轻的或者晚辈要说“给您拜个晚年”,对方在回了“过年好”之后,就会说,不晚,不晚,还没出十五呢。过年的最后一个节日就是元宵节,到了这一天,置办的年货差不多都吃完了,大人们开始准备忙春了,孩子们的“年瘾”也过的差不多了。我有个叔叔,每年很舍得花钱买礼花,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放,是村里的一大风景。全村的孩子们吃了晚饭,早早的就会来到爷爷奶奶家门口等着看礼花,这些礼花都是由哥哥和我出来燃放。小伙伴们都非常羡慕我们有个好叔叔。
就是这样,在盼望和欢喜中,年来年去。哥哥和我也慢慢长大。时光飞逝,转眼我们都已为人夫,为人父,已不再是孩子的我们,渐渐对过年没有了那份盼望和欢喜之情。不知道现在衣食富足的孩子们,是否和小时候的我们一样对过年有着特殊的情感,说不出的喜欢和盼望过年?
(文章作者:冯伟,作者单位:贵州省晴隆县史志办,图片摄影:七星,图文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