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离开我已六年多了,但父亲的音容笑貌,依然清晰,他的身体力行对我的影响一直都在,像风吹树叶,一直在动。
父亲出生在三十年代,战乱的年代,一个孩子出生在战乱时代就已经不幸了,可是他又从小失去了母亲,有了继母,继母又生了四个孩子。没有母爱的家中长子,过早地担起了大人的责任——帮大人干活,照顾弟弟、妹妹。艰苦的童年,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还要过早的帮助家里打理家务。
父亲的童年是灰色的,但他是努力上进的,吃苦耐劳的。尽管上的几年学也是断断续续的,加起来也不到一年,但父亲靠自学,认字、读书、写书法。多苦多累,都不忘学习。父亲出生的基调就很悲惨,所以,他的人生只有自己去奋斗。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父亲过早地挑起了家中重任。后来,与母亲结婚,据母亲讲,当时与父亲结婚,衣服、室内摆设都是借来的。结婚后,又都还给了人家。父母结婚时,真可谓“一穷二白”,他们不怕困难,白手起家,还要赡养老人,负责给叔叔们成家。
父母共生育七个孩子,但因当时医疗条件差,前三个孩子都在出生后的两三岁时相继去世了,继第四个孩子(他就是现在的大哥)之后,两个姐姐和我,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活了下来,我们兄妹四人的健康成长逐渐抚平了父母伤子之痛。我出生时,适逢70年代中期,文革已近尾声,百业待兴,人们生活匮乏。衣食靠粮票,布票来供给,生活相对较差。到我出生后,家境就逐渐好起来了。
父亲的为人与处事,人们有目共睹,因此后来,父亲被推荐为村子的村长。他是一位勤劳,善良,典型的中国农民代表。为了集体,他兢兢业业,起早贪黑带领村民搞劳动生产。到外地学习打机井,把所有的耕田变成水浇地,改善了村民靠天吃饭的现状。解决了村民温饱问题。
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承包政策解放了劳动力。父亲借改革开放的东风,组织部分剩余劳动力远到辽宁盘锦的油田搞运输。这也许是最早的出去打工吧。当时父亲确实有经济头脑,通过外出运输,父亲带动了部分村民富裕起来。但父亲仍不满足现状,他要让全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他又在村里办起了砖瓦厂。吸纳村里的剩余劳动力,只要有劳动能力的人都能参加到其中。
父亲跑前跑后,跑设备,建砖窑,组织人力,又跑销售。几年之后,一切走入正轨。砖场远近闻名,销路自然畅通。父亲靠自己的双手与远见卓实,成了当时远近文明的农民企业家,也成了多次被上级表扬的基层干部。并有幸成了盟市人大代表。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和推荐。
在我的记忆里,父亲总是经常带着奖品和奖状回来。其中一次因父亲工作出色被乡政府看重提拔,可是他因年龄偏大,怕影响党的工作,硬是把这份工作机会推荐给了另一位比自己小的年轻人,自己愿意留在村里,做那个不起眼的小村长。要知道,当时,要一份铁饭碗,是多少人削尖脑袋都得不到的。但红红脸堂的父亲,正直的如那棵胡杨,婉言谢绝了上级的推荐。仍奔波于村里,与村民共奋斗。
在父亲的带领下,我们村成了全乡最富裕的村子。富裕之后,父亲没有忘记村民的文化生活。他为村子购置了第一台彩色电视机,放在村公所,夜晚丰富人们的生活。每天晚上,村公所挤满了村民,来自上下村落的人们,像看西湖美景般来到这里。要知道当年这台电视的份量,全乡只有两台电视,另一台是敬老院的,一台黑白电视。而我村的这台彩电,就是全村人的骄傲。自从有了彩电,村民知道了新闻,了解了国家大事。也就是从那时起,我们知道了有电视剧,并心中有了偶像……
大河有水,小河满。村子富了,家也富了。村民娶媳妇也容易了。十里八村的大姑娘,都愿意往我们村里来。记得哥哥当时结婚,自行车儿,手表,缝纫机,录音机是必需品,像现在的楼房,汽车一样重要。这些一样不少,曾难倒很多父母,可父母没有犯难,一切给准备齐全。也就是在那时,父母在给嫂子准备嫁妆时,父亲一起买了四块手表,一块给嫂子,其余三块分别给我们姐妹三人,那时戴上手表,我才刚刚上小学,着实让小同学们羡慕。
我的童年,因体弱多病,又是父母不惑之年得子。我倍受家人关注,有时还被宠一些。其他孩子穿着破旧的布鞋,而姐姐却给我买了一双黑色的皮鞋。因为这双鞋,我还被父亲批评,说不要让我太浪费。这件事过后,我知道了有钱也要节俭。父亲说的对,有钱要用在刀刃上。物质生活满足,又追求精神生活。于是在父亲的培养下,买书读书成了我最初的爱好。这个爱好,以后成了我一生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