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说滥了的故事,就是那个富翁和渔翁在海边对话的故事。这个故事从小教导我们,幸福就在日常就在身边,触手可及,不用兜兜转转最后蓦然回首。
我很小的时候就怀疑这个故事。我觉得,这个讽刺奋斗的故事其实是懒人的借口。但因为这个借口的境界实在是很高超,直接与终极追问对接,且对接得十分巧妙,所以难以反驳。这是“目的至上论”,是诡辩术。
一个辗转千里的人,和一个没动过窝的人,并排躺在海边的阳光下,人生品味会是一样的?!谁更幸福?谁的幸福感更有力量更有价值?这个道理,与一生潦倒的人蔑视成功和一生贫困的人厌恶财富有类比点。
但是,没有经历过没有拥有过,就没有发言权吗?有没有生而确定的价值观?当然有。那么,以不同于俗世常人的人生道路来坚持和维护这种生而确定的价值观,应该是挺让人尊敬的。这种人幸福吗?我觉得当然很幸福,甚至是最幸福的。
我在一篇文章里写过,我曾在北京天坛发愿:一定要做个幸福的人。这话被很多读者记住了。在以后,我逐渐成了一个居家写作的人,出了不少的书,还成了妻子和母亲。前几年我开了博客,除了贴书评、影评,还贴了很多家里的花花草草,以及和朋友们吃喝玩乐的照片。在别人眼里,我已经实现了我的愿望。于是,就有人来问我关于幸福的“秘诀”。
我哪里知道什么幸福的“秘诀”?我把我的“秘诀”拿给你,你能用?就像你的“秘诀”我也用不了一样。
反着侧着这么思量一通,我发现,幸福这东西没办法谈论,因为幸福是私密的个人体验,而且,没有标准。因此,所谓幸福的教程是不存在的。但是,追求幸福,这一点对于人生来说是需要的。博尔赫斯曾在晚年说:“我犯下了人类最大的一个罪孽,因为我从不觉得幸福。”为了避免这个罪孽,人人都应该追求幸福。但怎么追求呢?怎么获得呢?
这问题让人头疼。对于一个没有标准的事物的追求,怎么才能有一个相对来说正确的说法呢?
那只能是自说自话了。
首先,我认为,得有一个符合个人天性和心性的价值观的确立吧。就拿前面那个富翁和渔翁的故事做比,如果确立的是“富翁”的价值观,那么艰辛奋斗历经困苦的一生就是一种圆满;如果确立的是“渔翁”的价值观,那么野云仙鹤回避逍遥的人生就是一种成功。这中间,我认为并没有高下之分,也没有意义区别,只是一种取向,一种选择罢了。关键是,价值观和欲望是不一样的东西,麻烦的是,很多人把这两者混淆了。价值观是一种确定的内心的东西,欲望更多的是从外界折射进来的飘忽不定的东西,当这两样东西无法分辨的时候,痛苦就产生了。一种欲望满足了,就会生出更高的欲望,不断叠加下去,一个人就与自己的本性越来越远了。一个人的外在与自我分裂得越大,痛苦也就越大,幸福感也就更为稀薄了。
其次,在价值观确定无疑,也就是自我确定无疑的前提下,我个人认为,有一些元素是很重要的,比如爱情亲情友情。人是很强大的,但同时人也是很脆弱的。人这个东西,其自身体温是不足以抵过漫漫人生的寒冷的,人得相互取暖,互相贴着抱着,几十年才好度过去。幸福的要素里,人是最重要的,物也是非常重要的。能悉心地享受各种美好的物,比如美食、园艺、书、艺术品、旅行中的风景,等等,这些闲笔,让人在注视之外,有余光,有转移,有放松和散淡。如果说,人与人的相处是原浆的话,那么,还得用其他很多东西来勾兑。原浆太浓也太烈,美味的酒都是勾兑了的。
前些天,和朋友喝茶聊天。一朋友说,如果一连三天都混在人堆里,他就受不了。这个时候,他一定得想办法躲开,一个人待着。我甚有同感。我也是一个对独处要求甚高的人,始终在人群中,我会特别地孤独;只有在情感环绕的同时有时间能够独处,我才会觉得滋润,觉得充盈丰沛,也才会觉得幸福。
所谓我之蜜糖他人之砒霜。一同喝茶的另外一个朋友就说,如果哪天完全是一个人待着,没和人接触,她就不行了,心慌意乱手足无措,对于她来说,每天都必须和人说说话,否则孤寒难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