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人走着走着就散了?因为性格?因为喜好?可能的东西太多,但有些人一开始跟自己性格相合,喜好也相同,可还是走着走着也散了。有一部分原因归结于3个字:分寸感。通俗一点讲就是没数。分寸感这种事情太难掌握了。有的人无师自通,有的人勤能补拙,但最怕的是无药可救的那一类。
1
在芬兰,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乘坐公交车的时候,上车时哪怕旁边还有一个空位,都不能坐在已经落座的人身边。万一傻乎乎地一屁股坐下了,你身边的人很可能立刻起身去找另外的空位,这种“不留面子”的举动会让你相当尴尬。
排队等车时也很有意思。一条长队,彼此之间恨不得隔开1米的距离。每个人都在做自己的事,看报纸、书、看手机或是发呆。在他们看来,人和人之间保持私有空间,不要贸然侵入,这是起码的礼仪。
无论朋友还是恋人,分寸感真的太重要。可事实上人们又往往不易做到这一点。
分寸感是成熟的爱的标志。它代表人与人之间必要的距离。这个距离意味着对于对方作为独立人格的尊重,包括尊重对方独处的权利。大概一切想要长久的东西,都必须把握一点分寸感吧。越过了,恐怕终究是得不偿失的。
人生没有撤销键,如何才能维持长久的感情,秘诀就在于这种分寸感。
2
有个成语叫“过犹不及”,意为做事要恰如其分,不能过头。当过了那个界限,尊重没了,这种不对等的关系就变成了一种侵犯。
上个周末,朋友跟我插科打诨地开玩笑。朋友说:“你要是不答应我的要求,我就把吃饭时抓拍你的糗照发到朋友圈。”我以为是玩笑也没当回事。不一会儿我翻看朋友圈,他真的发了,但以为是分组可见,在外旅游的我心情正好,就没在意。过了一会儿再打开朋友圈,竟然看到共同好友在下面點赞,我立马火冒三丈,打电话给朋友,极力压抑住怒火,要求朋友把糗照删了,不然朋友真的难做。
只要是因为你开的玩笑导致别人生气了,你就应该反省道歉,而不是质疑别人为什么这么敏感。换句话说,幽默感即分寸感,戳到痛处的玩笑从来都不是玩笑。
别人愿意忍让是因为重视。但我们总不能因为别人的忍让而越来越过分吧?
像电影《七月与安生》,再好的关系如果没有了距离感,只能把对方推得更远,产生更大的隔阂。熟悉的人不是用来随便对待的,而是应该好好珍惜。刚刚好,其实才是最难把握的度,我们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常常因为没有掌控好分寸感,会带给对方或自己尴尬且不舒服的感觉。
3
分寸感是一种非常微妙的东西。我始终认为,人与人之间是要有点分寸感的。不但你跟周围的人应该有,跟自己的父母也应该有,陌生人之间更应该有。许多人渴望有亲密无间的友谊,想想看,许多亲密无间的友谊最后可能会翻船,因为失去分寸感的感情可能会因为有恃无恐而导致更加剧烈的反目。过于亲密的友谊很容易突破分寸感,互相之间的隐私都心知肚明,到要翻脸成仇的时候,都成了相互攻击的武器。
分寸感不是疏远、不是冷落、不是傲慢、更不是不尊重,而是我们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清醒地认识自己的位置,懂得自己的分寸,对自己有清醒的认知。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尊重别人,妥善安顿我们的友谊和感情,这是我们成为朋友的底线。而我们可能正在慢慢地缺失它。
分寸感是个好东西,希望你我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