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喜欢咬文嚼字,看到那些名篇名著、美文佳作,被深深地所折服,或引起心灵的共鸣,或敬佩的五体投地,或豁然开朗,受益匪浅,赞叹之余便想到自己的笨拙。一位权威人士告诉我,但凡写文章、做学问都离不开悟性,其中灵感与顿悟最为重要。这便引起我常对悟性思维方式之类作一些深层次的思考。
何谓悟性?悟性是对事物理解、分析、感悟、觉悟的能力。
悟性与灵感联姻,与创新结伴,与开拓为伍。悟性思维具有的非逻辑性、跳跃性和偶然性特征。
说到灵感和顿悟,不能不说到人的思维方式和精神领域。人的思维方式有三类:理性、感性、悟性。人的精神世界有三个领域:科学、艺术、人文。
科学追求的是真,给人以理性;艺术追求的是美,给人以感性;人文追求的是善,给人以悟性。
从人类的发展史来看,悟性早已有之,起源最早。中国的儒、道、佛,更多的是悟性的思维。
感性的思维方式,几乎同悟性同步,早已有之。它表现为具象思维或形象思维,通过具体的形象,运用语言的描述,进行思维。如形容、比喻、对比、夸张,用于表达人的情感,属于艺术的思维方式。
何谓灵感?辞典是这样解释的,在文艺创作或科技研究活动中,由于经验和知识的长期积累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
经常写作的人对灵感就特别期待,没有灵感就无法下笔,也就无法写出好的作品来。可以说很多的那些脍炙人口的名言,那些震耳发聩的名篇,那些影响多少代人的名著,都是离不开灵感的。灵感是作家成功创作的必备条件,是名家获胜的法宝。
美学大师朱光潜在他的《谈美》里有一段精美的论述,他认为灵感有三大特征:其一,突如其来,它出于作者意料之外。作者丝毫不费心血,意象涌上心头时,只要信笔疾书,无意之中又创作了一件作品。其二,不由自主。有时苦心搜素而不得的,偶然在无意之中涌上心头。希望它来时偏不来,不希望它来时,却嫣然出现。其三,突如而去。兴会一来,思至自然滔滔不绝,没有兴会时,一句极平常的话比写什么都难。
朱光潜以为灵感就是“下笔如神”的“神”或“败兴”的“兴”,真是探骊得珠之比。
科学家袁隆平认为,灵感是知识、经验、追求、思索与智慧综合实践在一起而升华了的产物。
就自己的写作体会,没有灵感就没有写作的兴趣,也没有写作的动力,更不会有写作的成功。没有灵感你会感到下笔无语,有时候一个字都写不出。当灵感来了,思路如同泉涌,下笔如同行云流水,文章是自然而然的情感流淌,你会感到一吐为快,文章是一气呵成,思路是一目了然。那些得意之作皆如神助。灵感是创作冲动力、创造力。
那么灵感是从何而来,是天赋?是命运?是上帝赏赐?都不是。
《红楼梦》讲了香菱学诗的故事,让我们随着香菱的脚步,来寻找灵感吧。香菱因为文学底子薄,写出的诗总是达不到诗社的要求。林黛玉告诉她,读名著,拜名师,勤学苦练是基本条件,在此基础上,等灵感来了,才能写出好诗。香菱没有知难而退,熟读李白、王维的诗,拜黛玉为师,苦心专研,几乎到了“痴”、“呆”、“魔”程度,没有想到的是,一天夜里突然梦中作诗,当她写出来的诗交给黛玉过目时,竟得到黛玉大加赞赏。这梦里作诗就是灵感。可见,灵感不是横空出世,不是飘渺不定,灵感来之勤奋,来之刻苦,来之用心。
杨振宁谈到灵感与科学时说:“灵感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经过一番苦思冥想出现的顿悟。这种顿悟通常要借助熟能生巧。在一种不经意的状态下突然间得出平日百思不得其解的答案。如果将这顿悟的意会付诸实践就被称之为灵感了。”
杨振宁的这番话既说出了灵感是怎么来的,同时又引出了顿悟。在他认为灵感与顿悟是同义词,灵感是付诸实践的顿悟。
顿悟一词最早来之佛教,是佛教术语,是禅宗的一个法门,相对于渐悟法门。当年释迦摩尼修行六年不成,几经周折来到菩提树下,潜心思考六日,第七天突然顿悟得道,创立了佛教。
顿悟是相对渐悟的一对概念。在汉传佛教中顿悟与渐悟竟成了佛教修行的两大派别。最著名的就是禅宗的神秀渐悟与慧能顿悟之争了。不过佛教顿悟却给人有一种神秘的感觉,是乎顿悟靠天助,渐悟靠努力。渐悟容易顿悟难,渐悟人人有之,而顿悟则不是人人都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