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所以能够不同于其他的动物,是因为人不仅有思想,而且还能够学习、创新,将前人的知识和思想成果不断总结。——这就是教学。人类文明的不断积累就在于教学。
教学的第一阶段,侧重在“教”。因为人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没有什么学习的经验,老师教什么就学习什么。这个阶段一般都是“填鸭式”的教学,好比小孩子需要大人喂养一样。——喂什么就吃什么。而这个第一阶段的教学水平和效果,就决定于教师的教学水平了。如果喂的食物够营养,喂的方式越正确,小孩子的吸收和成长就越快。
教学的第二阶段,不仅重视“教”,也开始重视“学”。因为小孩子长大一些之后,会自己吃东西了,也有自己的饮食偏好了。有时候,大人给一个东西他吃,他还不一定喜欢。在这个阶段,要注重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才能达到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还是沿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就很容易出现“偏食”、“厌食”、“过食”等不良后果。这个时候,除了要讲究喂食的方式方法,还要注意引导孩子的健康饮食习惯,教他拿筷子,用叉子等。但是,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应试教育的阴霾不散,有多少学校,多少老师,成了“填鸭式”教育的俘虏?有多少孩子,多少学生,成了不科学不人道教学方式的受害者?因此,我们一直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从教学的本质上理解,也就是要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就好比要训练一只小老虎学会捕猎,而不是一直学习怎么吃扔来的肉。有句话说的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这个阶段,重点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学习兴趣的引导,教学互动,因材施教。教学效果的提高不断需要老师教得好,也需要学生学得好,两方面都很重要,互相促进。在小学甚至高中之前,我们大多数人主要处于这个阶段。
教学的第三阶段,应该是以“学”为主体。在学生具备自学的能力之后,由学生自己自觉地寻找各种学习途径。这个阶段从大学时代开始步入,因为这时的学生具备了自学能力,开始自学得越来越多,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一套学习方式。学生个体也对知识的学习体现出主观兴趣的差异。这时候,课堂和教师只是学习方式的一种,学生还可以在各类选修课、各种学生会组织、兴趣团体中学习,在勤工俭学中学习,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学习等等。当然,在大学期间,还是有相当比例的“教学互动”;而在大学毕业之后,则是基本上以“学”为主体了。每个人都还必须通过各种手段学习很多东西,社会就是学校。在这个时候,人人都可以是你的老师,你自己就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了;你采取的学习方式和手段更加多元化、丰富化。——而在第三阶段的高级阶段,学生也会成为老师,以另一个角色、另一个角度来开展一些传授知识和经验的教学活动。这个时期,就是“教学互长”——老师也是学生,通过当老师提高自己,通过“教”的手段来将自己的知识结构有机地系统化,达到进一步“学”的目的;甚至在此之后,还可能开展一些研究和探讨性质的“教”或“学”……
这其间的关联,令我想起阴阳鱼图。进一步推想,其实不管在什么教学阶段,“教”和“学”的比重,在不同时期都有所不同,不那么容易绝然分开。而处于不同的时期的关键则取决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层次。如果我们能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客观规律,根据不同教学阶段,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采取一些更人性化、科学化的教学手段,那么,我们的文化和文明一定能得到更好更快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