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是乡村的灵魂。日子欢喜也罢,悲伤也罢,只要是大型仪式,唢呐总是以最豪迈﹑最张扬﹑最出彩的“姿态”,撩起它洪亮的嗓门。它扬天高亢的音质,表达喜悦;它宛转低沉的音韵,诉说伤悲。记忆中,它那富有变化的曲调,它那一丝一缕温情和懂得,一直停泊在岁月的长河里,也镌刻在我童年的底片上。
岁月悠悠,唢呐声声,有些物和事,即使过了很久,我也会试图将记忆的碎片慢慢拼接,遥远覆盖的眼前,那是另一种时光的相认。
唢呐是原产于波斯﹑阿拉伯一带的乐器,在七百多年前的金﹑元时期,传入中国。虽说是“舶来品”,它那干净而简约的模样,就好像是吾乡吾土的正宗嫡传。
近两年,青原区文陂镇夏家村,夏侯佐镒的传统民间唢呐纯手工制作作坊,在当地小有名气。周末,顶着高温,我走访他的唢呐作坊。
唢呐,北方也叫“喇叭”。袖珍型唢呐还有一个别致而动听的名字,叫“海笛”,在一个锥形木管上开出八个音孔,这八个音孔的排列顺序是,前面七个音孔,后面一个音孔。分别用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以及左手的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以控制音量。唢呐不仅是中国民间吹管乐器的一种,也是我国各地流传最为广泛的民间乐器。
唢呐因其发音高亢,刚中带柔,柔中有刚,音韵嘹亮,便于携带,是深受民众喜欢的民族乐器之一,广泛应用在民间的“婚丧嫁娶”等各种仪式的伴奏之中。民间的鼓乐班、秧歌会和地方曲艺的伴奏中,越来越离不开唢呐,是具有特色的独奏乐器。
我采访的对象叫夏侯佐镒,1960年出生,小学文化,是目前青原区为数不多的制作唢呐和维修唢呐的手工艺人。1989年,他跟着本村村民夏侯振均学习制作唢呐,那时候,他跟着师傅,只会制作唢呐竿。后来,结婚生子讨生活,他外出上海和广东沿海打工,期间中断了好多年。2016年,他因腰肌劳损辞工回家,还是念念不忘师傅传承下来的这门技艺,想试图捡起这门手艺,但又不知道有没有好销路。2017年,他开始小批量做唢呐,年制作唢呐100多把,想不到,他制作的纯手工唢呐,音质好,质量佳,每一把能买到1000元左右。
说起他的唢呐传承谱系,夏侯佐镒师傅如数家珍。他说,第一代师傅是泰和县的罗志绿,第二代师傅是新圩镇城山村的张吉培,他师傅夏侯振均是第三代,他是第四代传人。目前,他弟弟夏侯佐铁也跟着他学做唢呐。他儿子夏侯命彬大学本科毕业,在深圳一个电子厂做研发工程师,假期回来,也会帮他一起做。他态度坚决地说,一定要把这门手艺传给儿子。
他家新房,宽大的大厅就是他的工作室,正对门口,摆放的一个简易的木柜上,分层摆放着制作完工的唢呐,旁边是用于制作唢呐的工具,大致目测了一下,剪刀、直尺、铁榔头、錾子、刨子、螺丝刀等,大概有几十种工具。夏侯师傅说,有些是他当年做木工和打铁时留下的工具。他妻子张金华说,家里的一些家具都是他亲手打制的,他没有学过一天木工。从妻子欣赏的目光中,我能感受到夏侯师傅的精明能干。
唢呐对于我,既熟悉,又陌生。说是熟悉,小时候,村子里娶亲嫁女,老人出殡,都会请唢呐手吹奏。唢呐的曲目有《百鸟朝凤》﹑《苏武牧羊》﹑《汉宫秋月》﹑《抬花轿》﹑《小桃红》等。近些年,青原区的“下元宵”和其他节庆活动中,几乎都离不开唢呐,那嘹亮的声音,为活动和仪式增光添色。
这一次,近距离接触这么多唢呐,我还是第一回。一把把唢呐整齐地摆放着,像夏侯佐镒师傅精心打扮的孩子,又像一个个等待发声的可爱精灵。
我顺手取下一把唢呐,想尽快弄清楚唢呐的结构和各个部位的作用。夏侯师傅在一旁耐心地讲解。一把唢呐,有哨子、气盘、芯子、唢呐杆、唢呐碗等几部分组成。
哨子是发音器,也是唢呐吹奏的灵魂,整个唢呐的音质、音准、音色的优劣,哨子行使着三分之一的功能,小部件,大作用。
哨子一般是由芦苇制成,北方,也有用小麦竿做成的。夏侯师傅说,他们文陂乡下称“哨子”为“叫子”,也颇为形象生动。一般在小满之前采集为好,那时的芦苇,软硬适度、纤维紧密、苇壁厚实、苇质有弹性,是制作哨子的最佳材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