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翻看旧照片,看到小儿百天时的憨态可掬,周岁时的机巧伶俐,三四岁时的捣蛋调皮,六七岁时的鬼怪灵机……再回头瞅瞅眼前的小儿,一副少年老成的姿态,整日表情落寞,说话瓮声瓮气,从不主动和人讲话,喜欢自言自语,喜欢闷闷地静坐在书桌旁,默默地承载老师家长对一个好学生的全部期望,不禁心生感慨:这还是不是我那可爱调皮的小儿?
我自封潇洒之人,也颇同意无为而治,向来尊崇“健康第一”的理念。所以小学期间从不给孩子上任何辅导班,也不强迫孩子保证成绩优秀,出人头地,其目的是想还孩子一个快乐宽松的童年。
中学之后,或许是受外界影响,或许是觉得孩子对未来应该有一个规划,从选择班级开始,就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优秀班的优秀生即作为他的一个底线。孰不知,被家长呵护惯的孩子,一一夜之间,如何应对这种角色的转变?
记得曾经学过柳宗元的一篇文章《种树郭橐驼传》,讲述一位种树高手的经验,他的树之所以枝繁叶茂,结的果实早而多,是因他完全顺应了树木生长的天性,遵循树木生长的自然规律:根要舒展,培土要均匀,移植时要用旧土,夯土要坚实。培植前要像养育孩子样精心呵护,栽完后就如被抛弃样不去管它,这样,树木的生长规律才得以保全。而有些人却过分爱惜,过分担心,早看看晚摸一摸,最严重的是掐破树皮来验看树的死活,摇动树根来察看夯土的松紧,因此丧失了树木生长的天性,虽是爱树,实则害了树。
作者虽是借此来影射为官治民之道,但我由此悟出教育孩子同样的道理。我们从衣食住行全方位将孩子打造成一个温室的花朵,呵护有加,而学习上严厉监督,时时催促,班里有老师谆谆说教,家里有父母唠唠叨叨,幼小的心灵如何负担得起这诸多重托?孩子之所以漠然相对,之所以整日面无表情,不正是我们精心打造的结果?
至此,我幡然悔悟:为什么孩子总爱躲到卫生间,对着镜子大声嚎唱,总爱在大雨滂沱中扬蹄奔跑,那分明是他在长期压抑之后的借题发挥,孩子需要宣泄,需要舒展,需要一种酣畅淋一漓!树木尚且须遵循其生长规律,而对我们的孩子,又何曾顺应其天性?长期的责难与批评,他无法描述心中的感受,无法说出那种无奈与寂寞,只能在无人处大声嚎唱,在失去往日秩序的大雨中,趁乱舒缓一下沉闷的心情。
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意识深入人心。学习不好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但让孩子以那样压抑的心情度过人生初旅,又是一个多么悲情的事!毕竟,我们除了希望孩子有一个好的前程之外,还附加了诸多我们的意志、我们的梦想、我们的期待、我们的面子,而这颗小小的心又怎能装得下这一切?
教育孩子的道理,我们讲起来都是头头是道,但真正见到成绩滑落,照样勃然大怒。我必须时时说服自己,时时换位思考,以便还孩子一个轻松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