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日的雨,连绵不绝地下着,一个人撑着伞行走在雨中,有淅淅沥沥的小雨点不经意打在脸上,耳旁的风嗖嗖地吹着瞬间感受到了秋天的凉意,不自觉地在走往地铁站的那一段路上把大衣裹紧。在霓虹灯光璀璨的大城市,一个人上下班,坐地铁,一个人做饭、洗衣、出游……慢慢地一个人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活节奏,房子确实是租来的,但是生活从未将就,感情也从未将就。国庆长假就要来到,才猛然间想起自己真的已经许久没有回家了。
“空巢青年”,这是指在大城市独自打拼、租房,离开家乡离开父母独自生活的单身青年。这个词汇现今已越来越流行,曾几何时我们还在高谈阔论如何关爱“空巢老人”,现在自己却成了“空巢青年”,听到这个词也是莫名地笑笑。我想这一定是大城市很多年轻人的生活状态,还有来大城市求学的大学生们,有些孩子或者真的是第一次离开家,与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一起生活。未来,总有一天,如果要留在自己喜欢的城市工作,那么总要学会一个人生活。你做好准备成为一个“空巢青年”吗?
在美国,有人口将近七分之一的人都是独居者;在中国,根据国家统计年鉴,在中国,超过5800万人过着“一个人的生活”。独居人数从 年的6%上升到2010年的14%,到2013年是14.6%。其中,上海是独居比例最高的城市,每四户中就有一户只有一位家庭成员,北京的比例则是五分之一(这还仅仅是在籍的人口统计数据)。 在我国庞大的独居群体中,独居青年(20-39岁)已达2000万。单身的独居青年群体,正随着我国第四次单身潮的到来而日益壮大。那些受教育程度高、家庭经济实力较好,对婚姻持中立或保守观点的30岁以下的年轻人,越来越倾向于选择独居。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大城市的独居青年们也是与日俱增。
听到“空巢青年”这个词,莫名心头涌上了无限孤寂感,寂寞孤苦无依的感觉。又想起老人苦守青灯,一日一日盼着孩儿归家,有时甚至老泪纵横的场景,不免让人心酸。然而,青年们虽然是独自一人打拼,但是有着自己更多的独立选择性,更珍贵的是一份远离世俗纠葛的前所未有的自由。,他们大多果敢独立,努力工作,经常喜欢赖在公司加班,下班会跟朋友去看电影或聚会,回到自己单独住的小屋,吃饭一般都是外卖,毕竟一个人做饭实在太难,一不小心就会做多。周末经常宅在家里,上网看电影点外卖,收拾家务,偶尔兴起还会去菜场买个菜自己做饭,顺便夸自己一句“真的好贤惠哦”!
独居的孩子是自由的
我想每个独居的年轻人都会有这种感受,不知道何时告别这样的一种生活状态,有另一个人出现在自己的生命中,从此开始两个人的生活。但回过头来想想,当自己从一个人生活的状态里找到了一种属于自己的生活节奏,一个人走过所有艰难的岁月,似乎再也不需要另一个人的加入。但是,一辈子那么长,我始终相信人生中总要有那么一段时间是需要一个人去独自生活的。你想要怎样的节奏都是属于自己的,不用将就任何东西,也不用掩藏任何一种情绪,所有的喜怒哀乐都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没有人打扰。
如果要独自出去旅行一次,终于不用再担心父母会一直担心催促,不用在旅行途中实时报备。只要你按时付房租,房东才不会管你一个月住几天,也不会查你夜不归宿。
独居的孩子是容易满足的
安安是一名25岁的职业编剧,来北京两年,一直一个人住。刚来北京的时候,由于房租过高,她和两位室友合租,后来因为生活习惯差别大,她最终搬了出来。 和日本插画家高木直子《一个人住的第五年》中讲述的独居生活类似,伊安早已学会了从单调的生活里找到“精神补给”。一个人构思剧本,一个人下厨做饭,一个人边看美剧边吃饭,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做瑜伽,到了睡觉的时候,她还会自言自语,和自己道一句晚安。虽然刚开始不太适应,免不了想家或者找朋友叙叙旧,后来她发现大家都在为工作奔忙,就渐渐学会了一个人应对各种事情。
独居的孩子都爱食物
小可一个人在上海打拼已经好几年了,一个人在上海的石库房住着一间房子,房东是一位精明的上海老太太。她说上海不是一个温情的城市,你能明显地感觉到这个城市的排外情绪,言语间、谈吐间。这个城市的工作节奏也特别快,稍稍一不努力就会被别人赶超,所以必须一天一天像发条一样必须努力前进,毫不懈怠。唯一慰藉自己的就是食物了,以前外卖订的每次都会被房东讲要及时把盒子扔掉,而现在更希望自己可以做一顿饭给自己吃。不管是一个简单的蔬菜汤还是一个蛋炒饭,甚至有时还会自己在异乡包一顿饺子,吃不完的就自己冻在冰箱里,仿佛食物已经成了工作之余生活中最好的慰藉。有时,感情总会不时地受伤,但是食物带来的,一定是温暖和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