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戏迷,小时候他们经常带我去看戏。记得锡剧《珍珠塔》中有段念白:你有眼识珠,我是牛眼只识稻草……我不懂其义,母亲解释道:“同样的东西一个看是珍珠,另一个看是稻草,说明不识货。”说罢母亲嘀咕着:难道稻草就真那么低贱呀?当时我一脸懵懂。
稻草
戏词里说的“稻草”是水稻成熟后,经过收割、脱粒后留下的稻杆,晒干后的稻草俗称稻柴。江南素称“鱼米之乡”,是水稻的主要种植基地。那时候农村没有机械化生产,所有的农活都是依靠农民的双手来完成。栽种一季水稻并不容易,从“做秧田”到“下谷”,从“拔秧”到“插秧”,期间还需要每个时段的灌溉、施肥、除草等养护工作,一系列的工序结束后,农民把所有的辛劳和希望都交付给时间。经过漫长的等待,破土而出的秧苗被插秧能手编织成一匹匹绿绸,秋天到了,季节的鬼斧神工又将绿绸变成了黄澄澄的地毯。站在田埂上的老农们闻着稻香,望着沉甸甸的稻穗在微风中向自己频频点头致敬,一份幸福感油然而生,黝黑的脸膛终于露出了欣喜的笑容。
做秧田、下谷、拔秧
插秧、收割、脱粒
秋收后,相依相偎大半年的稻谷与稻草分离了。颗粒饱满的稻谷被碾成了优质的大米,成了百姓碗中香喷喷的白米饭。稻草经太阳晒干后变稻柴,一个个垒成圆形的柴堆置放于农家院内,这是他们灶头生火做饭的燃料,也是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原材料。
稻草(柴)堆
农事生产中,稻柴的用处十分广泛。最基础的莫过于草绳(用稻柴搓揉而成的绳子)。说到搓绳我脑海中至今还能浮现出小时候的情景:在母亲和邻居们不用出工的雨天,她们就发动全家老小参与搓绳。每人准备一只小矮凳和一个水碗,大人们先把一个个捆好的稻柴用石锤猛力锤打,直至稻柴变得柔软方可开始搓绳。侧身坐上小矮凳,把大人起好头的一段绳子压在屁股底下,在两股绳上各添一根稻柴,左手向上固定于腿上,右手合上用力搓揉绞紧,为增加摩擦力,可醮一点水继续。慢慢身后就垒起了绳堆。怕过长的绳子会缠乱,母亲就教我们把绳堆绕成绳团。一只脚踩住绳的一头,左手摊开手掌当轴,右手拿绳子往左手上(正反两面)绕圈,不一会儿,一个结实匀称、橄榄型的绳团就完成了。儿时老房子那条长长走廊下,邻居们看雨聊天搓绳,绳子在张家长李家短中慢慢变长,宛如一段难以忘怀的旧时光,在江南的细雨中潮湿着每一颗曾经历过的心。
搓草绳
搓好的草绳外表有些毛糙,是搭建蔬果瓜棚的好材料。夏季来临,生机勃勃的菜园子里,用毛竹做支架,把草绳绕成略带菱形的网格状,让蔬果的茎枝在绳架上攀爬,肉眼一时半会看不到这些植物的变化,但一夜过后,就会发现它们在草绳上神奇般的生长速度。清晨,当滴着露珠的果实吊着绳架在清风中轻轻摇摆,庄稼人的心里自会升腾起一份由衷的喜悦。草绳韧性好,用它系捆农作物十分结实。利用这特性,农民用草绳和稻柴编织成一匹匹草帘子,用它遮盖砖坯、稻谷等户外物品,能遮阳又透气,很耐用。
编织好的草帘子
水稻是苏南百姓的立命之本,对于自己亲手种植的庄稼,农民总是心怀敬仰。稻柴有其柔韧、保暖、环保、清香的特点,也颇受农民喜爱。俗话说高手在民间,农民用智慧和巧手让稻柴以各种形式变成家中实用的物件。例如用筛干净的稻柴扎成圆形米囤,用于存放余粮,据说大米放入这样的容器几年都不会受潮变质;与米囤相似形状的还有窝囤,大小能容入一口砂锅,起到保温作用;那年代家家都不富裕,没有足够的鞋子穿,春末夏始,手巧的主妇就用草绳盘成一双双草鞋,穿上舒适透气,还不会有脚气呢。替代瓦片稻柴能盖屋面,建成草房子;它和石灰浆拌和在一起涂在外墙上,可以起到坚固墙面的作用。“江南稻草,胜似貂毛。”母亲时常会说起这句俗语。她说那个年代,没钱买棉花胎,冬季来临,每家就用筛净晒干的稻柴铺在床上作褥子,这床褥不仅柔软暖和还会散发阵阵稻柴的清香,睡在这样的床褥上连梦都是甜的。“赛过貂毛”尽管有些言过其实,但也充分说明稻草的妙用以及农民对稻柴一份特殊的情感。
用稻柴编米囤
用稻柴编草鞋(毛窝子)
看似粗枝枯叶的稻草,在饮食方面,它还是种绝妙的配料。端午时节粽飘香,当一根细长的稻柴与一枚碧绿的粽叶完美组合,它们将米粒紧紧包裹,天作之合让粽子产生着特殊的香气,令中国传统节气的韵味更加浓郁。用洗净后的稻柴捆扎五花猪肉,然后放入铁锅中炖煮,稻草吸附猪肉肥厚的脂肪,猪肉吸收稻草谷物的清香,两者的邂逅使肉质愈显鲜嫩,肥而不腻,一份江南的特色美味——“稻草扎肉”就此出炉。小时候在灶头烧火时,我们还经常把稻柴上留存的稻穗伸进红火的灶膛里玩起“爆冻米”的游戏……但凡与稻柴沾边的食物和记忆,回味起来总是如此的美妙。
用稻草捆粽子
稻草扎肉
俗称“六棵头”的水稻浑身是宝,难怪离开农村近30年的母亲还是对那段种田的经历念念不忘。别人眼里微不足道的稻草,母亲却当成了宝,十分金贵,甚至戏词里一句对稻草的不屑她都会耿耿于怀,或许这是我们远离农田的一代人无法体验的一种感受。如今江南地区栽种水稻都是机械化作业,昔日场面壮观的人工插秧、收割景象再也无法重现,现代化的厨房里稻柴的身影也难以找寻,那些以稻柴为原料的物件彻底退出了我们的视线,每每想起难免心存遗憾。
人工插秧
人工收割水稻
在漫长的岁月里,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不过总有一些东西是经得住时光打磨的,不论它是什么,以什么样的方式,只要留下了,相信它们都会有质的升华。
(本文作者:王小萍,文章来源:吴江通 ,ID:SZWJDAJ,《吴江通》利用档案和地方志丰富资源,建设一个吴江地域历史文化权威数据库,打造读者最满意的公共档案文化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