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索桥一起淋雨散文

清晨,天空积着厚厚的灰色的云,没有风,灰云静静地笼罩着山梁沟壑,天气是异样的闷热。我准备要去南河铁索桥遗址,又担心会下起雨来,徘徊中自己对自己说,去吧,要真的下起雨来,我就和索桥一起淋雨,那不甚好吗!

这是西秦岭北坡山地,南河从称作天水制高点的太皇山流出,顺南沟北向渭河。我备了雨具,逆南河而进,山谷呈葫芦状收收放放。越往前走,山谷越暗,天空的灰云越加浓厚,偶尔有星星点点的雨滴落到脸上,是那么地清爽。初是稀稀疏疏的飘落,渐渐就稠密起来,当我站在铁索桥桥头石碑前时,雨就淅淅沥沥地下了起来。如这夏天奔放着的心思,热情地滴打着山野河畔的花花草草、树木和庄稼,敲击着桥头石碑,净洗着阴刻在石碑上的文字。

我撑开雨伞,如生长在河畔崖壁间的一株野蘑菇,沐浴着沙沙细雨的润泽。四野无人,只有雨声伴奏着南河哗哗流淌的水声,演绎着别样的恬静和肃穆。对面的小山村在雨滴的洗刷中靓丽了许多,红砖灰瓦上的尘埃被雨水细心地擦去,满村的杨树和柳树也如出浴的女子嘀嗒嘀嗒地抖落着水珠。村后峻美的鸡冠山在雾霭雨幕中显得那么地朦胧,峭壁间生长着的松树勾肩搭背,把山崖遮蔽得只有翠色片片。从村旁穿过的那条不算宽敞的水泥路蜿蜒向着山的纵深处刺去,淹没于莽莽秦岭之中。

雨不紧不慢的下着,悠悠的,甜甜的,从我的伞面上滴落,断断续续,如铁索桥遥远的相思。据《明万历宁远县志》记载,在这铁索桥遗址上明代就建有一座桥,叫大高桥(民间称铁索桥),沟通了南川(今南河)两岸,这条路是古岷州通往四川的主要道,商贾往来极是繁忙。这样想着,雨幕中似乎就有驮着药材的马帮行走在那没入秦岭的道路上,耳畔就响起了粗野奔放的脚户曲:“白马生下的青骡驹,红头绳挽下的项缰,心想着把妹妹搂在炕上,人却在下川的路上。”明清时期南河上游的人们把当地种植的当归从这条路运往四川销售,再运回四川的纸张和茶叶在本地买卖。或许当年的某一天也是今天一样的沙沙细雨,一位故人就像今天的我在桥头淋雨,撑着他从四川商人手里买来的竹柄油纸伞,立在桥头,望眼欲穿的等着远行的亲人,盼他们平安归来。如是想着,思绪就穿越到了360余年前。我收了雨伞,俯下身来,读铁素桥桥头碑文,石碑被雨水清洗的清明洁净,一块块阴刻的文字如婉约的女子,移步进入我的眼帘。我任由雨滴敲打,愿意和索桥一起淋雨,让雨滴浇开我闭塞的思维,从碑文中感受古人的博爱与善美。

清顺治戊子年五月初一(1648年5月1日)是个怎样的天气呢?或许也下着雨吧,就如今天一样的雨,淋着刚刚修建的铁索桥,还有为铁索桥的落成前来揭碑的宁远县李知县,南河两岸密密麻麻站满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乡邻们。雨刷刷地下着,滋润着人们的心,从这一天起,“以马渡河”、“送河而渡”的历史结束了,天堑变通途,一条繁华的商道畅通无阻了。第一队走过索桥的是从永安镇(今西沟村)红崖寺来的药材商人,他们贩运的是当地名产岷归。红崖寺是专门为药王爷修建的石窟寺院。传说,红崖寺旁的土地里曾经生长过一株当归王,主人挖了整整三天,白天挖开的土层晚上就又填平了,第三天用一根红头绳拴住才挖了出来,当时的十六两秤称了九斤九两,人们尊它为药王,凿窟建寺供奉了起来。南山山歌里唱到“红崖寺的当归铁索桥上过,烂脊梁的骡马驮哩!”这是因为铁索桥头有一条蟒蛇把守着,一闻到当归的药味儿就出来伤人,只有驮药材的骡马脊梁磨烂后流出的脓血的腥臭味儿能制伏它。当然,这一天是铁索桥落成剪彩的日子,蟒蛇应该还没有住进来吧!

雨中,我抚摸着湿漉漉的碑文,“予闻天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为善者,故能有济也。高桥损塌,非仅一朝一夕,屈指二十余季。”雨雾中,我似乎看到了明末战乱中高桥损塌的场景。张献忠部和明军在这秦岭深处厮杀,铁蹄锵锵,喊杀声震荡着山林沟壑。高桥被败军损塌了,只留下“石阵沟”让后人遐想。拨开雨雾,我又看到了《清康熙宁远县志》中“大高桥,县南八十里”所述高桥的影子,它损塌二十余年后又在顺治年间重建起来,康熙县志才有这么潇洒的一笔。

那是清顺治戊子年春的一天,“大雨瓢泼,河水上涨,”要比今天这雨凶猛得多,“水哉,水哉!瀑布飞前,波涛澎湃,与弱泸□异,邻难使。”有一位从今岷县湫山来的弱妇“张门赵氏”临河而叹,哀叹这南河阻断了交通,希望有人“积德行善”,在此架座桥,方便乡邻。母亲的叹息触动了儿子,张门赵氏之子便“联络四邻,广开善念,普化婆心,捐资施物,”在“宁远县(今武山县)正堂李”的主持下,在损塌了的大高桥原址修建了这座铁索桥。

顶一下 (0
踩一下 (0
上一篇: 和男同事风情与共散文
下一篇: 和你在一起的散文

评论区

表情

共条评论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访问本站!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