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哲理:除了“慎独”,还有“四慎”

《礼记·中庸》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慎独”是我国古代儒家学派独创的修身方式。

在独处的时候,谨慎管理自己的心,意即自省,是一种通过自我反省来自我检查的行为。

在自省的时候仅仅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心生悔意是不够的,还要做到知错能改,时刻告诫自己以后不应再犯类似的错误。

只有做到这样,才是真正了解了慎独的真谛并发挥慎独的最大作用。

其实,除“慎独”外,先贤一共提出了五种“慎字哲学”,它们成为了中国人修身处世的基础。

01、慎初

“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

“慎初”,就是戒慎于事情发生之初,在思想上筑牢“第一道防线”,不存侥幸之心,避免误入歧途。

明朝都察院长王廷相讲过一个“轿夫湿鞋”的故事。

“昨雨后出街衢,一舆人蹑新履,自灰厂历长安街,皆择地而蹈,兢兢恐污其履,转入京城,渐多泥泞,偶一沾濡,列不复顾惜。”

说昨天雨后他到街上去,看见一个轿夫爱惜自己脚下的新鞋子,从灰厂到长安街这段路,下脚的地方总是挑了又挑,唯恐把自己的鞋弄脏了。

但是到了京城,路上泥泞的地方就多的避不开了。在第一次把鞋子弄脏后,他就毫不顾惜,什么地方都踩下去了。

王廷相由此感悟到,“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一旦突破最初的防线,之后便无忌惮和谨慎之态。

自觉不越雷池一步,行所当行,止所当止,就是慎初的意义。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一个由小到大、从量变到质变的演变过程。

初之不慎,是走下坡路的起点。而往往是有了第一次,便一而再、再而三,一发而不可收,最后自己毁掉了自己。

02、慎染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古篇《墨子·所染》记载一段故事:“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

墨子说他曾见人染丝,然后感叹,(丝)染了青颜料就变成青色,染了黄颜料就变成黄色。

染料不同,丝的颜色也跟着变化。经过五次之后,就变为五种颜色了。所以染这件事是不可不谨慎的。”

荀子在《劝学》里面也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蓬草生长在大麻中,用不着扶就长得挺直;白沙混杂在乌黑的泥土中,跟黑土一起沾染黑了。

孟母也是看到了不同的环境对人的成长所产生的不同影响,才决定三迁其所,使孟子终成大器。

“慎染”,就是要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主动接受良好环境的熏陶,涵养正气。

03、慎微

“慎微防萌,以断其邪”。

古今凡有作为、成大业者,无不始于慎微,成于慎微。

《后汉书?陈忠传》说:“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故堤溃蚁孔,气泄针芒。是以明者慎微,智者识几。”

唐代白居易卸任杭州刺史后,仅带走两小块山上捡拾的天竺山石,以资纪念。

一天在摆弄石块时,他发现自己竟然做了一件玷污名声的事,山石虽然不值钱,但取之好比贪污千金,变得“不清白”了。

他后悔万分地写下一首自责诗,“三年为刺史,饮水复食叶。惟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

两块在当地山坡上很常见的小石头,无论从何种角度看,都是再平常不过的小物,而白居易却能将这件小事上升到“慎微”之高度,并为此而深刻反省自责。

一千多年过去了,白居易这种“慎微”的律己精神仍为后人赞叹。

汉代哲学家王符说:“慎微防萌,以断其邪。”

可见,慎微,是防止贪欲萌生、斩断邪念必须坚持的操守。

慎微,主要是慎小事小节。蜀汉先主刘备将之概括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不虑于微,始贻大患;不防于小,终累大德。

04、慎终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诗经》中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就是说一件事情开始容易,有始有终却很难。

老子也曾经在《道德经》里面说:“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人们发展事业,往往在距成功一步之遥时败北,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不能遵循自然规律,心存轻忽。

坚持二字,写易行难。毛泽东曾洞若观火地对此表达过看法:“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我们开始做一件事,总是踌躇满志,到了中途可能会灰心丧气想偷工减料。

但是如果真正想做好一件事情,不想到头来还功败垂成,就应做到善始善终。

懂得“慎”的人,未必能做到“完人”;但不把“慎”时刻谨记的人,一定是“瑕人”。

慎初、慎独、慎染、慎微、慎终,是一生的修炼。


顶一下 (2
踩一下 (16
上一篇: 励志文章:早起一小时,你就赢了!
下一篇: 前半生的布局里,藏着你后半生的结局

评论区

表情

共条评论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访问本站!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