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能免于被割韭菜吗?

前有“菜狗渣男,毁我青春”的诺X,后有“坤坤不老,蓝筹到老”的易方X……

去年以来,与基金相关的话题频繁登上微博热搜,一大批相关网络热词层出不穷:“睡后收入”,表示基金选得好,睡一觉就有收入;“跌妈不认”,意思则是基金跌到连亲妈都不愿相认。

有人感叹,现在年轻人问候彼此的方式已经变成:“今天你涨了吗,跑赢大盘了吗?”对于年轻人来说,似乎不买基金,就跟不上“潮流”,无法加入同龄人的话题。某平台的基金讨论区,甚至变成了年轻人的相亲角。基金被赋予了社交属性,而入场买基,成为当代年轻人获得身份认同感的方式之一。

数据显示,2020年新增基民中,90后占据了一半以上。其实很好理解,这届年轻人对资本市场天然不陌生。1990年底,中国两大证券交易所相继成立,第一批90后才刚刚出生,现在已过而立之年;第一批00后,也快大学毕业了。他们的成长过程,很难不耳濡目染股市的风云故事。

“储蓄为王”的时代一去不复返,生财之道多元化跻身为后浪们的主流理财观,年轻人不再满足于被动存钱,开始主动寻找投资理财的机会。这届年轻人敢拼,也敢玩,涨停板敢追,飞刀敢接,顺手还能把亲给相了。


从少数弄潮儿的专利,到全民投资热,再到成为年轻人的社交方式,炒股、买基体现了社会财富观的更新换代。

理财方式的转变,是年轻人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同频共振。不必急着给他们贴上“白日梦想家”的标签,实际上,比起一夜暴富的梦想,许多年轻人理财的理由要朴实得多。

比如把钱拿去理财,是为了防止自己“剁手”,理财产品对于一些人来说,不过是另一种储蓄方式。当然更多的,是为了实现固定工资外的财富增长。

年轻人想要增加财富的心理可以理解,但也要认清风险,保持理性,不要被美好的愿望麻痹了头脑,反而成为被收割的韭菜。

有人在不了解市场的情况下盲目入局,抱着捞一笔就走的侥幸心理,却让本金打了水漂;有人借钱炒股买基金,最终陷入网贷的恶性循环;更有人被网上的“理财专家”忽悠,拉群开课,一步步陷入投资圈套。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更何况资本市场。市场永远不缺的就是韭菜,而你我正是那一茬。为新生事物交点学费没什么大不了,但谁能尽早把交的学费赚回来,谁才能避免当韭菜的命运。

现实世界是复杂的,基金、股票市场更是具有专业门槛的领域,因此热现象还需冷思考,“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这句老话,还得时时念叨。

(本文作者:华璐月;文章来源:澎湃新闻;ID:thenewspaper)

顶一下 (0
踩一下 (0
上一篇: 人生如瓶,过满则溢,过轻则碎
下一篇: 人生没有不幸福,只有不知足

评论区

表情

共条评论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访问本站!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