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不能行走,也要“在路上”

阅读或者旅行,灵魂和身体总有一个要在路上。这句话的大概含义是,人生是经历和感触的过程,要么在书中感悟别人的故事,要么出去旅行亲历世间的万象。

我也算是个作家,工作就是读别人的作品、写自己的文章。我出门不多,但受益于网络,也知道一些天下事,但这毕竟是听别人转述,总是“坐家”,缺少亲身经历与眼见为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希望自己也能有一些身体在路上的机会。

由于身体所限,我要坐轮椅出行,这难免会遇到各种坎。对此,我有心理准备,但碰上难以逾越的甚至是人为的障碍时,还是会有些失落,心中会产生疑问:马路上的马路牙子能不能修成坡道式的?已建成的无障碍设施符合特殊人群的需求吗,能不能请残疾朋友去“验收”?一些新建楼宇并无无障碍设施,相关建筑规范只停留在书面吗?

有社会学家说过:观察一个城市发达与否,不是看其高楼大厦有多么光鲜,也不是看中产白领过得如何滋润,而是要看残疾人在公共场所的出现频率。统计显示,我国有8300万残疾人,约占总人口的6%。这之中,肢残群体占多少比例,我不太清楚,但应该不是个小数字。而在公共场所与公共交通工具上,肢残人群的出现频率很低,这显然是不正常的,却因为“一直如此”而显得“正常”。我国的残疾人融入社会程度不高,恐怕是不争的事实。

 一些残疾人有自卑心理,对社会与外界感到胆怯,固然是一种事实。但从另一个角度看,社会有没有为残疾人的融入做好准备?社会不“亏欠”残疾人什么,残疾人也不奢望获得“超国民待遇”或“挑战不可能”,残疾人只是希望被给予相对的出行便利,这不合理吗?在这背后,考验的是社会对残疾人的接纳程度,愿不愿意做一些“与残疾人方便,与健全人也没有不方便”的事情。

吐槽归吐槽,我该出门还是得出门。我庆幸于自己的脸皮练得越来越厚,不怕个别路人投来异样的目光。我要感谢父母,不辞辛劳地推轮椅,一次次带我走过我未曾涉足之地。我更感慨于许多素不相识的好心人,在我的轮椅面对过不去的坎时,善意地伸出援手。正因为有一系列“人性软件”的协助,我才能克服各种“硬件”上的缺失,领略了许多我从未见过的风土人情。我相信世间有好的一面,增强了出门旅行的信心。

当然,我旅行还是要筛选目的地。比如,名山大川是没法去的,这些地方确实没办法实现无障碍。即便是平原地区的景点,也要逐一打电话核实轮椅游览是否方便。说实话,许多著名景区不得不被剔除,我能去的景点比较有限。国内尚且如此,出国旅行的难度更不用说。我对此多少会有遗憾,但我觉得不能气馁,能去哪里去哪里,能看多少是多少,需要放平心态。

我不是一个喜欢写游记的人,那会影响我的游览心情,我会觉得是带着“任务”去旅行,我只想放松心情去感受一些东西。而且我觉得,但凡知名景点,均不乏文人墨客写过各种“游后感”,我不认为自己能写得更好。但这不意味着我“光玩不写”,我喜欢自然流露的东西,在日后的笔耕中,会加入曾经的游览心路。

去年底,我和父亲外出时偶然在一家残疾人用品商店看到一款轻便型电动轮椅。回家商量后,父母将其买下来作为我的生日礼物。买这台电动轮椅,不意味着我将停止推手动轮椅锻炼,而是我也有路途稍远的、靠臂力推行所不及的外出需求。有了这台电动轮椅,我立刻独自“开”着它去了附近一个公园。途中,我可以自如地上坡与下坡,能在自行车道里穿行,能从容不迫地过马路。在公园里,我四处看风景,舒服地晒太阳,感觉自在又惬意。我在家时与锻炼时仍坐手动轮椅,“长途外出”开电动轮椅,两台轮椅各有各的用处,我的自由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

在推轮椅的路上,我有时会感到筋疲力尽,但绝大多数时候,只要再坚持一会,或稍微喘息再继续,那种瓶颈感就会过去。人生的道路是否也是如此?在黑夜中,一个推轮椅的独行者的背影,或许会让旁观者感到一丝孤寂。但,这就是我的生活。我的心中有一盏灯,它指引着我向前路而行。我不知道我的轮椅之路还要推多远,我只是知道,我会一直向前,一直推下去。

(本文作者:蒋萌,人民网评论员、中国作协会员。儿时患重疾成为“轮椅族”,著有《蒋萌网评》《观点·良知》《另开一扇门》三部作品集和自传《生命是劫后重生的奇迹》。文章来源:人民网,ID:people_rmw;权威、实力,源自人民。图片来源:网络,图文无关)


顶一下 (0
踩一下 (0
上一篇: 世上的好运,都是努力的代名词
下一篇: 人到中年,不话沧桑

评论区

表情

共条评论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访问本站!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