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北海道大学的进化生物研究小组曾经做过一个实验。
他们对三个分别由30只蚂蚁组成的黑蚁群进行追踪,以观察它们的分工情况。
结果发现,大多数蚂蚁都很勤快,清理蚁穴、搬运食物、照顾幼蚁,几乎没有停歇。
然而,有少部分蚂蚁却无所事事,终日在蚁群周围东张西望,从不工作。
生物学家把这少数蚂蚁叫做“懒蚂蚁”,并在它们身上做了标记。
有趣的是,当研究小组断绝掉蚁群的食物来源时,那些勤快的蚂蚁立马乱成了一团。
而“懒蚂蚁”们则不慌不忙,带领蚁群向新的食物源转移。
原来懒蚂蚁们不是懒,而是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侦察上。
它们看起来游手好闲,但脑子里没有停止过思考,这就是著名的“懒蚂蚁效应”。
01
前几天跟一个学长交流,他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刚毕业那年,他和一个同学一起进入了同一家公司实习。
为了给老板留下好印象,他每天第一个到公司,最后一个离开。实习期间,他几乎每天加班到12点。
而他的那位同学,每天掐着点来,又掐着点走。
两个月后,公司考核转正,他本来以为自己稳了。
结果,他没能转正,而他的同学却成功留在了那家公司。
他很气愤,发了一条朋友圈吐槽:“60天的勤奋努力,不过是个笑话!”
所在部门的领导看到后,发给了他两份业务报告,一份是他的,一份是那位同学的。
他的那份报告,密密麻麻几千字,内容却中规中矩。
与之相比,另一份报告,虽然只有千余字,但是逻辑清晰,重点突出,让人一目了然。
最重要的是,在战略分析那一栏,他只草草提了一句,而他同学却浓墨重彩、深入浅出地指出了公司的优势劣势以及市场中潜藏的机会与风险。
原来,在他为琐事忙到脚不沾地的时候,他的同学已经把策略层面的问题研究透彻了。
豆瓣上,有个叫“杀死伪勤奋”的小组,里面有这样一句特别扎心的话:
“机械式努力的背后,不过是一种肌肉的习惯性运动。这看起来是勤奋,其实是脑子的偷懒。”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不是努力的程度,而是思维的深度。
没有深度思考,所有勤奋都是白搭。
就像我的那位学长,他被自己表面的努力麻痹住了,将勤奋肤浅地理解为“每天工作到12点以后”,而忽略了思维上的精进。
直到最后才发现,自己不过是在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02
之前看《思考力的快慢》,书里有个故事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在加利福利亚的一个小镇上,住着一个爱好写作的年轻人。
他每天笔耕不辍,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小说家。
但是他写出来的小说却总是滞销,无人欣赏。
他很苦恼,就去教堂问神父:“请您告诉我,为什么我夜以继日地写作,但是作品却没有任何进步呢?”
神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你早上都在做些什么?”
他有点不解说:“我在写小说。”
神父又问:“那么上午呢?”
他答道:“也在写小说。”
神父继续问:“下午呢?”
听到这话,年轻人有点不耐烦:“我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其余时间都在写小说。”
“那你什么时候在思考呢?”
看着丝毫不知道自己问题在哪儿的年轻人,神父耐心道:
“你所谓的勤奋,不过是重复且长时间的无尽忙碌,并没有什么难的。只要条件具备,大部分人都可以做到。
难的是思考,没有思考,你的小说就没有灵魂;没有思考,你的勤奋就没有意义。”
是的,将埋头苦写作为唯一的创作手段,不思考总结,凭什么提升呢?
《我们这一代人的困惑》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大部分人看似的勤奋,不过是思维上的懒惰导致的。
什么熬夜看书到天亮,连续几天只睡几小时,多久没放假了,如果这些东西也值得夸耀,那么流水线上任何一个人都比你努力多了。”
一个囿于杂务而懒于思考的人,注定会陷入平庸的困境。
摆脱低质量的勤奋,养成思考的习惯,才是你人生进阶的第一步。
03
“麦克阿瑟天才奖”获得者塞德希尔·穆来纳森有句名言:
“对任何一个组织而言,留一定的余闲都很重要,它不是对资源的浪费,而是让系统更加高效地运转。”
同样地,对于个体而言,我们也需要给自己留下一定的余闲时间,来思考充电,提高自己。
作家李尚龙曾在某培训学校当老师。
在那里工作的最后一年,他向排课的领导提出了一个要求:周末晚上不上课。
有同事劝他:“这样你一个月少赚四五千块呢!”
他咬了咬牙,但还是说:“别排了吧。”
之后,每个周末的晚上,在其他同事忙忙碌碌赶去公司上课挣钱的时候,他却待在家里读书、看电影、写读书笔记,思考自己的个人价值和人生方向。
结果现在,教培行业遇冷,他的同事们,要么无奈失了业,要么被迫转了行。
而他,已经成了一名畅销书作家,年入百万。
他在《忙,但不要穷忙》一文中回忆这件事的时候直言:
“无论多忙,都要给自己一些空余的时间,这些时间,要给自己放空,思考一下有没有更好的方向,有没有更棒的路。
就好比一个团队里,总要有一两个领导是闲的,因为他们负责思考,负责更好地制定方向。”
一个人的思考深度,决定了他人生的高度。
就像李尚龙,他没有和他的同事一样,日日在工作的漩涡里打转儿,一味穷忙。
相反,他把自己从忙碌的生活中剥离了出来,给自己留下思考的时间,不断找寻新的人生路。
法国的思想家帕斯卡尔在《随想录》里写道:“人只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
我思故我在。
人,唯有在忙碌的生活中给自己留下思考的空间,才能静听灵魂深处的声音,才能找到人生最有价值的路径。
(本文作者:hongzhuang;文章来源:洞见;ID:DJ00123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