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越来越多的成年人正在戒掉自己的情绪
古训有言:“得意淡然,失意坦然;喜而不狂,忧而不伤。”
从古至今,从小到大,我们都被告知表达情绪要含蓄、要隐晦:
得意之时要含而不露,淡然处之才可继续前行;
失意之时要勇于正视,坦然受之方能重新来过。
开心时要克制,不可过分喜悦嘚瑟;
伤心时要控制,不能过分忧伤悲恸。
有这样一句话说:
“从今天起,你要做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了。不准情绪化,不准偷偷想念,不准回头看。去过自己另外的生活。你要听话,不是所有的鱼都会生活在同一片海里”。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喜怒不形于色,悲欢不易于面”,竟成了一个合格成年人的最低配。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正在不动声色地戒掉自己的情绪。
前几天凌晨三点多醒来后,我习惯性地刷手机。
看到一位同事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
“世界很丧,生活很难;举头窗明几净,低头却不知路在何方。”
配图是一张小女孩蜷缩在街角哭泣的卡通图。
我立马点开评论,问:“怎么了?”并配以两个抱抱的表情。
第二天一大早,便收到她发来的消息:“没事,睡不着瞎感叹而已。”
再看那条朋友圈,却再也找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满腔鸡血的励志图文。
她那仅三天可见的朋友圈里,又是一片岁月静好,仿佛悲伤从不曾打扰过她的生活。
这让我不由得想起前不久微博上的一个热议话题,说“换头像、删朋友圈(或三天可见)、换封面、改签名”,已成为当代成年人宣泄情绪的主要方式。
快乐时不敢开怀欢呼,悲伤时也只能悄悄哭泣,甚至连愤怒也只会选择自残。
更有甚者认为,眼泪是弱者的代名词,悲伤是无能的、是可耻的。
所以快乐可以笑,悲伤却不能哭。
就如蔡康永所说的:
我们的认知系统里,总是存在着乐观是好的,悲观是不好的、外向是好的,内向是不好的、自信是好的,自卑是不好的等各种过于‘正确’的观念。
所以选择去迎合社会标准,去强迫修正自己。
慢慢地,不愿被情绪所奴役的我们,开始走向另一个极端:把情绪当成死敌,找不到出口后憋坏在其中。
2、多少身体上的病都是情绪打了败仗
在心理学界,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
香港的一位女士,儿女双全,活泼可爱,公婆善良丈夫有爱,一切看起来都非常美满。
但因为与公婆在生活习惯上的一些不同,使得她时常感到很压抑:
比如,她喜欢睡懒觉,婆婆却喜欢早起,并且每次起床后都会叫醒她,约她晨练;
她想保持苗条的身材,婆婆却觉得女人有点肉更有风韵,就经常给她盛饭、夹菜……
对此,她也曾多次跟老公提出搬出去住,可老公却总让她“不要想太多”。每逢这时,她也不再坚持,因为她觉得公婆也是一片好心,自己“忍忍就好了”。
只是谁也想不到,这一忍,竟把自己忍出病来了:肺癌晚期。
在住院治疗期间,家人感觉到她的情绪不对劲,便给她请了一个心理咨询师。
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将她催眠后问:“你这辈子最大的心愿是什么?”
她说:“希望有一个自己的家,跟丈夫、儿女在一起,有自己的房子,不用很大,几十平方也可以,可以看到外面的绿植。”
心理咨询师继续问:“那你希望住多久?”
“不用很久,几个月就好。”
原来,她以为“忍忍就好了”的情绪并没有消失不见,而是以癌变的方式来逼她正视。
随后,她丈夫申请了一个30㎡的、带有小会客室的特护病房。一家四口独居的愿望,在医院得以实现了,可她的生命却也走到了尽头。
咨询师王宇赤说:“情绪无法表达,人的攻击性就只能向内,一旦开始自我攻击,就会产生很多的问题。
例如变得疲惫、厌倦、死气沉沉,还可能会有引发抑郁、焦虑等心理层面的问题,最严重的是自杀。
除此之外,长期情绪压抑还会引发一系列的身体疾病。
像我们常见的乳腺癌,高血压等,都跟无法处理好情绪有关。
出现任何一种心理问题,身体问题,都或多或少能找到一些压抑情绪的因素在里面。”
世界卫生组织也曾指出,当人产生了负面情绪时,70%以上的人,就会以攻击自己的身体器官的方式消化这些情绪。
以上种种均表明,一味被压抑的情绪,就如一枚定时炸弹,如果得不到及时处置,它就会以疾病的形式偷偷跑出来。
3、让情绪流动起来才是最好的养生
武志红说:“不要憋爱,也不要憋恨,不要憋哀,也不要憋怒;让内在的情绪流动起来,黑色的恨就会转化成白色的爱与阳光,滋养自己。”
很多时候,我们总以“一个体面的成年人,早把自己的情绪给戒了”为理由,将自己的负面情绪压制在心底。
然而隐藏得太久,堆积的负面情绪就越来越多,慢慢的就会彻底爆发,或是变成永恒的绝望和死寂。
悲伤、愤怒、恐惧、内疚、嫉妒、羞耻等,都是人类正常的情绪体验,它属于我们的一部分,不可切割。我们唯有打开这些情绪的通道,才能获得身心健康的双赢。
那我们到底该如何与情绪相处呢?需要以下三个步骤:觉察-感受-探索。
首先,我们只有察觉到自己的情绪,才不会被它所控制。
余世维博士曾说:“EQ不是情绪的发泄,而是对情绪的察觉和利用。(察觉自己、利用别人的情绪)。”
要想合理地处置自己的情绪,首先就要觉察到自己正处于情绪之中:我可能要发脾气了,或者是,我可能要犯错了。
在觉察到自己的情绪之后,我们可以再问自己四个问题:我现在是什么情绪状态?假如是不良的情绪,原因是什么?这种情绪有什么消极后果?应该如何控制?
只有觉察到自己有了情绪后,再做选择,才不会被情绪所奴役。
其次,不带评判地感受身体,接纳自己所有的正负面情绪。
有一位父亲教孩子感受情绪的方法,就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有个小姑娘,在和兄弟姐妹们玩时,受到了委屈。于是,大家都在玩的时候,她却落寞地坐在一角一言不发。
她的爸爸看到后,便蹲下身,跟她说:“人不会是一直傻傻乐乐的,你不需要强迫自己。重要的是,当你感受到这些情绪的时候,你需要尊重它,承认它,然后放手。”
当情绪(尤其是坏情绪)来临时,我们很多时候会选择回避、压抑、忽视等消极的方式来处理。
而事实上,我们唯有接受自己内心真实的情绪,才能更妥当地去处理当下发生的状况。
最后,尝试探索自己的情绪按钮,给情绪找到出口让它流动起来。
盖伊.温奇博士在《情绪急救》一书中,给出了一些非常实用的建议:
当你遭遇失败感到无助和恐惧时,可以先从亲朋好友身上获得精神支持后,对自己的失败做一次复盘,看看这次失败的经历,给你带来了哪些经验。
当你感到悲伤时,可以选择放声哭泣,也可以选择与聊得来的人去倾诉,或是选一种你喜欢的运动方式去发泄。
总之情绪宜疏不宜堵,唯有接纳它、正视它,让其流动起来,才能获得幸福的体验。
诗人鲁米说:“让你的智慧保持炽热,让你的泪水保持闪耀,那么你的生命就会日新又新,不要介意像小孩般爱哭。”
因为人有喜怒哀惧,就如月有阴晴圆缺。开心时笑,伤心时哭,这本身就是我们的本能。
若一味要求自己开心快乐,无异于要求每晚的月亮都又圆又亮,这不仅不符合自然规律,而且也属异想天开。
唯有经得起情绪带来的狂涛骇浪,才享受得了情绪赋予的平淡真实。
当我们感到难过或生气时,只有接纳并消化了这种情绪,才可能让自己真正的快乐起来。
与自己的情绪和谐共处,才是最好的养生。
(本文作者:清清茶,文章来源:十点读书,ID:duhaoshu)